《十一月二日至紫极宫诵李白诗及坡谷和篇因念苏李听竹时各年四十九予今五十九矣遂次其韵》

时间: 2025-01-01 14:10:04

翰林两仙人,偶来听风竹。

萧萧玉千竿,采采绿一掬。

少时负不群,中岁乃见独。

嗟余长十年,所至恋三宿。

径当还笏归,奚俟揲蓍卜。

夜郎与儋耳,老大费往复。

宜州殿其后,路险车又覆。

山中采芝去,舍下炊粱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翰林两仙人,偶来听风竹。
萧萧玉千竿,采采绿一掬。
少时负不群,中岁乃见独。
嗟余长十年,所至恋三宿。
径当还笏归,奚俟揲蓍卜。
夜郎与儋耳,老大费往复。
宜州殿其后,路险车又覆。
山中采芝去,舍下炊粱熟。

白话文翻译

两位翰林院的仙人,偶尔来这里听风中的竹声。
竹林轻轻摇曳,翠绿的竹叶如同一捧鲜嫩的绿意。
年轻时我不曾出众,中年后才发现自己独特。
唉,我在外漂泊了十年,所到之处都怀念那几宿的安宁。
我本该返回官场,何需再去占卜未来呢?
夜郎与儋耳的路途,年纪越大越觉劳累。
宜州的宫殿在后,路途险峻车子又翻覆。
在山中采集灵芝时,家中炊饭已熟。

注释

  • 翰林:指翰林院,古代帝王的文官机构。
  • 仙人:指有道之人,带有超凡脱俗的意味。
  • 萧萧:形容风声或竹声,常用来增添诗的意境。
  • 采采:形容竹子生长茂盛的样子。
  • 揲蓍卜:指占卜,古人用蓍草进行占卜。
  • 夜郎儋耳:古代地名,夜郎在今贵州一带,儋耳在今海南。
  • 宜州:今广西宜州,古代的一个州名。
  • 炊粱熟:指家中饭菜已做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宋代著名诗人,字文焕,号天池,因其作品多以山水、抒怀见长,风格独特,受到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刘克庄五十九岁时,表达了对年轻岁月的回忆和对人生的感慨,尤其是对漂泊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竹林仙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在清风竹声中,诗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宁静与和谐,仿佛进入了一个超脱世俗的境地。诗人回顾自己的人生旅程,感叹年轻时的不平凡和中年的成熟,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思索。在离开的路途中,诗人意识到人生的艰辛和不易,尤其是年纪渐长后,体力和精力的逐渐衰退。最后,诗人通过在山中采芝的场景,唤起了对家庭的思念,表现出一种对平淡生活的向往。这种对自然、人生、家庭的深刻体悟,使整首诗充满了哲思与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二句描绘了竹林仙人的形象和风中的竹声,营造出一种清雅脱俗的氛围。
  • 第三、四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人生轨迹的反思,感叹年轻时的孤独与中年后的成熟。
  • 第五、六句透露出诗人对归隐的渴望与对年老生活的无奈。
  • 第七、八句通过描绘艰险的旅途与家中温暖的饭菜,表现出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翰林仙人”比喻高雅超凡的境界。
  • 对仗:如“萧萧玉千竿,采采绿一掬”两句之间的对称性。
  • 拟人:将竹子与风声拟人化,使其更具生动感。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家庭温暖的渴望,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子:象征高洁、坚韧的品格。
  • :象征自由和生命的流动。
  • 灵芝:常被视为长寿和健康的象征。
  • :寄托了诗人对安宁和温暖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翰林”指的是: A. 学校
    B. 官府
    C. 农田
    D. 市场

  2. “夜郎与儋耳”中的“儋耳”指的是: A. 一个朝代
    B. 一个地名
    C. 一种动物
    D. 一个人名

  3. 诗人对年轻时的感受是: A. 快乐
    B. 孤独
    C. 忙碌
    D. 无忧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的这首诗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前者更注重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的思索,而后者则表现了诗人对孤独的酒饮与豪情,二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李白与他的诗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