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居杂咏 其九》
时间: 2025-01-06 12:17: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公园十亩馀,日陟亦成趣。
浮阴未全收,晴沙已胜步。
杖藜相与行,童稚杂冠履。
枯鱼泳微澜,悴菊饮晞露。
欣物各有时,抚怀偶轩虑。
安得三径馀,诛茅种瓜芋。
白话文翻译:
诗人描绘了一个十亩大小的公园,阳光照射下的景象别有趣味。浮动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而晴朗的沙地已然胜过行走。诗人手杖而行,和年幼的孩子们一起,大家的鞋子各异。枯鱼在微波中游动,枯萎的菊花在露水中饮水。欣赏自然万物都有其时,抚摸心怀偶尔会有些忧虑。为何不能有三条小径,种上瓜和芋头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公园:指的是一片开阔的绿地。
- 日陟:日头升高。
- 浮阴:指浮动的阴影。
- 杖藜:手杖,通常用来支撑。
- 童稚:童年时期的孩子。
- 悴菊:枯萎的菊花。
典故解析:
- “三径”指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隐逸生活的理想境地,寓意追求自然与宁静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相交、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秋居杂咏》系列诗作多为李弥逊在秋天时节创作,旨在表达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描绘秋日公园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公园十亩馀,日陟亦成趣”,通过描写公园的开阔与阳光的变化,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接下来,“浮阴未全收,晴沙已胜步”则通过对光影变化的细腻观察,展现了秋季独特的自然美。诗中的“杖藜相与行,童稚杂冠履”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童年无忧无虑时光的怀念。
此外,“枯鱼泳微澜,悴菊饮晞露”则在细节上展示了秋天的萧瑟,暗含了生命的流逝与自然的无常。最后两句“欣物各有时,抚怀偶轩虑”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与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一种淡然与哲理。全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公园十亩馀,日陟亦成趣”:描述了公园的广阔以及阳光洒下带来的乐趣。
- “浮阴未全收,晴沙已胜步”:光影交错的景象,晴天的沙地比阴影更让人想要行走。
- “杖藜相与行,童稚杂冠履”:描绘了诗人与孩子们一同散步的场景。
- “枯鱼泳微澜,悴菊饮晞露”:自然中生物的挣扎与枯萎,引发对生命脆弱的感慨。
- “欣物各有时,抚怀偶轩虑”:感叹万物都有其存在的时机,内心偶尔也会有忧虑。
- “安得三径馀,诛茅种瓜芋”:希望能有更多的田园生活,种植瓜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情体验结合,产生共鸣。
- 对仗:如“杖藜相与行,童稚杂冠履”体现了形式美。
主题思想: 中心思想围绕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公园:象征自然的自由与广阔。
- 浮阴:象征变化与时间的流逝。
- 杖藜:象征年长者的智慧与引导。
- 童稚:象征纯真与无忧。
- 枯菊: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杖藜”是什么意思?
- A. 一种植物
- B. 手杖
- C. 一种工具
-
诗人表达了对哪种生活的向往?
- A. 城市生活
- B. 田园生活
- C. 旅行生活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系列:表达隐逸生活的诗篇。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景色,体现隐居生活的宁静。
诗词对比: 对比李弥逊与陶渊明的作品,李的诗更关注人与自然的互动,而陶则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归属感。两者均反映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但各有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