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王去非侍郎韵二首送林元质提干秩满造朝并》

时间: 2025-01-14 16:21:02

戌满归来薇亦刚,策名不觉十年彊。

素无沂国三场志,曾有西山一瓣香。

晁董未能免科举,孔颜方可语行藏。

要为天下奇男子,宁论区区国与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戌满归来薇亦刚,策名不觉十年彊。
素无沂国三场志,曾有西山一瓣香。
晁董未能免科举,孔颜方可语行藏。
要为天下奇男子,宁论区区国与乡。

白话文翻译:

戌时已满,我归来时薇花也刚刚开放,不知不觉中已经十年了。
我从未在沂国有过三场的志向,但曾在西山留下过一瓣香。
晁董(指晏殊和董其昌)未能逃脱科举的束缚,而孔子和颜回却可以谈论行事与隐匿。
我想做一个天下的奇男子,宁愿不去计较那些小小的国与乡。

注释:

  • 戌满:戌时过去,指时间的结束。
  • :指一种植物,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
  • 策名:指考试中的名字或名次,这里隐喻科举。
  • 沂国:指古代沂水流域,常用来象征故乡。
  • 西山:指西山的美丽风景,寓意诗人曾经的理想和追求。
  • 晁董:晁补之和董其昌,二人都有科举经历。
  • 孔颜:孔子和颜回,象征高尚的品德和行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子翚,号白云山人,南宋时期的杰出诗人、词人及书法家。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著称,常常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克庄的友人林元质提干秩满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贺和对自身理想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对士人的影响。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这首诗在形式上较为规整,内容上深刻而富有哲理。开头两句以时间的流逝为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随后通过对沂国和西山的提及,展现了对故乡和理想的思考。诗中提到的晁董与孔颜,暗示了科举制度的限制与理想的追求之间的矛盾,显示出诗人对理想的渴望。

整首诗在情感上更显得深沉,诗人不仅在祝贺朋友,更是在自我反思中寻找人生的意义。结尾一句“宁论区区国与乡”,更是体现了一个心怀天下的士人胸怀,期望超越眼前的局限,追求更高的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戌满归来薇亦刚:时间已到,象征着生活的转折点,回归故里,感受生命的美好。

  2. 策名不觉十年彊:在科举的过程中,时间悄然流逝,十年的努力似乎在瞬间消逝。

  3. 素无沂国三场志:对故乡的追忆,表达对小地方平凡生活的淡然。

  4. 曾有西山一瓣香:对理想的追求,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晁董未能免科举:指出了科举制度的压迫,强调即使有才华也难以逃脱其枷锁。

  6. 孔颜方可语行藏:引用孔颜的高尚,表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7. 要为天下奇男子:表达了对理想的坚定追求,渴望成为杰出之人。

  8. 宁论区区国与乡:强调了超越小我,追求大我,心怀天下的情怀。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运用对仗,使得音韵和谐。
  • 比喻:用“薇”与“香”来象征理想与美好,增添诗意。
  • 反讽:通过晁董与孔颜的对比,反映科举制度的局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出诗人对青春与理想的追忆,对科举制度的反思,以及对做一个“天下奇男子”的渴望。诗中蕴含着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批判,体现了一个士人心中的理想与奋斗。

意象分析:

  • :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 西山:寓意理想与追求。
  • 科举:象征着当时社会的约束与限制。
  • 天下奇男子:代表着超越个人局限、追求卓越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故乡的怀念
    B. 对理想的追求
    C. 对科举的批判
    D. 以上皆是

  2. “晁董未能免科举”中“免”字的意思是? A. 逃避
    B. 解除
    C. 允许
    D. 完成

  3. 诗中提到的“薇”主要象征什么? A. 美好
    B. 生活
    C. 理想
    D. 友谊

答案:1.D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与杜甫的作品,二者都反映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但刘克庄更注重个人理想的追求,而杜甫则多关注社会的苦难与士人的责任。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大系》
  • 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