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乔广下第归淮南
作者: 司空曙 〔唐代〕
遥想长淮尽,荒堤楚路斜。
戍旌标白浪,罟网入青葭。
啼鸟仍临水,愁人更见花。
东堂一枝在,为子惜年华。
白话文翻译:
我遥想那长淮水流到尽头,荒凉的堤岸上,楚地的道路斜斜延伸。
边防的旌旗在白浪中飘扬,渔网则在青葭丛中铺展开。
啼叫的鸟儿依旧在水边停留,愁苦的人却在花前更显忧伤。
东堂上那一枝花尚在,为了你我惋惜这流逝的年华。
注释:
- 遥想:远远地想象。
- 长淮:指淮河,长淮是淮河的一个别称。
- 荒堤:荒废的堤岸。
- 楚路:指楚地的道路。
- 戍旌:边防的旗帜,常用来象征守卫。
- 罟网:渔网,指捕鱼的工具。
- 青葭:青色的芦苇,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 啼鸟:鸣叫的鸟儿。
- 愁人:忧愁的人。
- 东堂:指东边的堂屋,通常是家中的主室。
- 惜年华:惜惜流逝的青春时光。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更多的是表达作者对友人的送别情感和对人生短暂的感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曙(约公元770年-约公元840年),字子云,号逸人,唐代诗人,生于湖北,曾任职于朝廷,后辞官归隐。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意境幽远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送别友人乔广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人生流逝的感慨。身处唐朝的社会,科举制兴盛,许多知识分子如乔广在经历了下第(科举考试未中)后,面临生活的困境,诗中流露出对友人未来的担忧与祝福。
诗歌鉴赏:
《送乔广下第归淮南》是一首富有情感和意象的送别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慨,展现了人情的温暖与世事的无奈。首句“遥想长淮尽”以自然景观引出思绪,展现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恋。接下来的景象描写,既有戍楼的旌旗,也有渔网,在描绘边疆风光的同时,营造出一种苍凉与孤独的氛围。紧接着“啼鸟仍临水,愁人更见花”,一方面通过鸟儿的啼鸣,反映自然的生机,另一方面“愁人”这一意象则揭示了人间的愁苦与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出人情的复杂。
最后一句“东堂一枝在,为子惜年华”则是对友人的深切祝福,表达了对流逝时光的珍惜与惋惜,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不舍。整首诗以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让人感受到友谊的珍贵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遥想长淮尽:诗人遥远地想象淮河的尽头,寓意着友人远行的方向与人生的远方。
- 荒堤楚路斜:描绘出荒凉的堤岸与斜斜的楚地小路,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戍旌标白浪:边防的旌旗在白浪中迎风飘扬,象征着守护与坚韧。
- 罟网入青葭:渔网与青葭相互交织,暗示着生活的艰辛与自然的交融。
- 啼鸟仍临水:鸣叫的鸟儿在水边栖息,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 愁人更见花:忧愁的人在花前显得更为愁苦,揭示了内心的矛盾与复杂。
- 东堂一枝在:东堂上的一枝花仍旧盛开,代表着希望与美好的未来。
- 为子惜年华:为你而感叹流逝的年华,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如“啼鸟仍临水,愁人更见花”。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如“白浪”、“青葭”象征生活的复杂与多变。
- 拟人:将鸟儿与人类的情感相结合,使自然景物更具人性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惋惜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的祝福和对流逝岁月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淮:代表远方与人生的旅程。
- 荒堤:象征孤独与荒凉。
- 戍旌:象征守护与责任。
- 啼鸟: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美好。
- 愁人:代表人间的忧愁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遥想长淮尽”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友人的祝福
B. 对友人的依恋
C. 对自然的赞美 -
“啼鸟仍临水,愁人更见花”中的“愁人”意指什么? A. 生活的艰辛
B. 对友人的思念
C. 生命的无常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惜年华”,它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友人的未来
B. 自然的美好
C. 流逝的时光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送友人》: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惋惜,但更强调了酒友之间的豪情与壮志,与司空曙的细腻情感有所不同。
- 《登鹳雀楼》:王之涣描绘壮丽景色,表达了对未来的追求,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反映出对时光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