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咏月·其三》
时间: 2024-09-19 21:26: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香菱咏月·其三
作者: 曹雪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月亮的美丽与孤独。月光的精华令人难以掩盖,影子在月下显得柔美而寒冷。远处传来砧板敲击的声响,仿佛在千里之外回荡;半轮明月下,鸡鸣声打破了五更的寂静。江上秋风中传来笛声,楼头的红袖女子倚着栏杆,静静观赏。此时她不禁想问嫦娥,为什么不让我们永远团圆呢?
注释:
- 精华:指月光的精华。
- 掩:掩盖,遮掩。
- 娟娟:形容影子柔美、细腻。
- 魄:指月亮的光辉。
- 砧:砧板,古代用来切东西的工具。
- 鸡唱:指鸡鸣,通常在清晨时分。
- 五更:古代计时法,指夜间的五个时辰,接近黎明。
- 绿蓑:指穿着绿蓑衣的人,蓑衣通常用来防雨。
- 倚栏:指倚靠栏杆,通常是指观看风景。
- 嫦娥:月亮女神,传说中居住在月亮上的美丽女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雪芹(1715年-1763年),清代小说家,以《红楼梦》而闻名,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他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著称。
创作背景:
《香菱咏月》系列诗作出自《红楼梦》中香菱的口中,反映了她对月亮的向往和对团圆的渴望。这首诗表现了在月光下的孤独与思念,恰恰与香菱的身世和命运相呼应。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月亮为主题,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孤独和思念的复杂情感。开篇“精华欲掩料应难”一句,直接揭示出月光的耀眼与难以掩盖的美感,接着“影自娟娟魄自寒”则引入了清冷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愁苦的氛围。诗中通过“砧敲千里白”描绘了远方的生活,表现出对远方人事的思念;而“半轮鸡唱五更残”则将时间的流逝与孤独感结合起来,仿佛在提醒人们,即使在美丽的月光下,内心的孤寂依旧存在。
接下来的“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两句,描绘出了一幅温柔的夜景,绿蓑衣的笛声与红袖女子的身影交相辉映,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然而,最后一句“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则是情感的高潮,直击人心,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与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丰富,既有对美的欣赏,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沉思,体现了诗人深刻的哲理思考与细腻的情感流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精华欲掩料应难:即使想要掩盖月光的美,也很难做到。
- 影自娟娟魄自寒:月影显得柔美而寒冷。
- 一片砧敲千里白:远处传来的砧声,似乎在千里之外回响。
- 半轮鸡唱五更残:黎明时分,鸡鸣声打破了夜的宁静。
- 绿蓑江上秋闻笛:秋天的江边,传来了笛声。
- 红袖楼头夜倚栏:楼头红袖女子倚栏静观。
- 博得嫦娥应借问:想向月亮女神嫦娥询问。
- 缘何不使永团圆:为何无法让我们永远团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美丽的精华。
- 拟人:影子被描绘得柔美而寒冷,赋予了情感。
- 对仗:上下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以及在月光下对团圆的渴望,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人际关系脆弱性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美、孤独和思念。
- 砧声:象征着生活的远方和思念的深重。
- 笛声:代表着宁静与内心的情感。
- 红袖:象征着美丽的女子与爱情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曹雪芹
C. 杜甫
D. 白居易 -
“精华欲掩料应难”中“料”的意思是? A. 觉得
B. 料想
C. 料酒
D. 料子 -
诗中提到的“嫦娥”是指? A. 太阳神
B. 月亮女神
C. 星星
D. 风神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通过描绘月亮表达思乡之情,意境简单而深刻。
- 《月夜忆舍弟》:通过月光引发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更为浓烈。
参考资料:
- 《红楼梦》
- 曹雪芹研究相关文献
- 古典诗词鉴赏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