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甲辰仲冬八日元衡携两诗过访及归次韵酬送后篇兼寄张武子
每将幽事当功名,唯欠能诗竹里僧。径写此篇为疏引,庵成来往岂无凭。
白话文翻译
每当我将幽静的事情与功名相对比时,唯独缺少的是那位住在竹林中的僧人能作诗。于是我写下这篇诗作为疏引,庵堂建立后,彼此的来往难道没有凭借吗?
注释
字词注释:
- 幽事:指内心的隐秘情感或细腻的事情。
- 当:与……相对。
- 唯欠:唯独缺少。
- 竹里僧:指隐居在竹林中的僧人,隐喻有才华的人。
- 疏引:疏导、引导之意,这里指引导情感的诗篇。
- 庵:寺庙,隐居之所。
典故解析:
- 竹里僧:古代文人常以竹林隐士作为理想的隐居生活象征,代表着追求清静和内心自由的人生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字仲明,号元衡,宋代诗人,出生于文人世家,擅长诗词,作品多描写隐逸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仲冬,张镃在回访友人后写下此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与友人之间的情谊。
诗歌鉴赏
张镃的这首诗通过对幽静生活的思考,展现了他对功名与内心宁静的深刻反思。开头两句“每将幽事当功名,唯欠能诗竹里僧”中,诗人以“幽事”与“功名”形成对比,显示出他对世俗成就的淡漠与对精神追求的渴望。此处的“竹里僧”不仅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对诗歌创作的渴望与追求。
接下来的“径写此篇为疏引”一句,表明诗人写作的目的在于表达情感的疏导与引导,强调了诗歌在沟通情感、维系友谊方面的重要性。最后一句“庵成来往岂无凭”,则借庵堂的建立来象征友情的坚固与常在,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深厚。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展现了张镃对隐逸生活和友情的独特理解,体现出作者深邃的哲理思考与艺术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每将幽事当功名:每当我将内心的幽静情感与世俗功名做比较时。
- 唯欠能诗竹里僧:唯独缺少一位能作诗的竹林隐士。
- 径写此篇为疏引:因此我直接写下这篇诗来疏导我的情感。
- 庵成来往岂无凭:庵堂建立后,彼此的来往难道没有凭借吗?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幽事”和“功名”的对比,突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
- 象征:竹里僧象征着理想中的隐士生活与诗人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功名的反思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内心情感的疏导,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事:象征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
- 竹里僧:象征隐逸者,代表着理想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
- 庵:象征归宿与安宁,隐喻精神的栖息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哪种生活状态与功名形成对比? A. 隐逸生活
B. 富贵生活
C. 旅行生活
D. 乡村生活 -
“竹里僧”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友谊
B. 功名
C. 隐士与诗人
D. 自然 -
诗人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A. 记录生活
B. 疏导情感
C. 追求名利
D. 赞美自然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竹里馆》
诗词对比:
- 张镃与王维的诗作都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张镃的作品更强调与友人之间的情谊,而王维则更多地描绘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张镃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