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井亭》

时间: 2025-01-04 11:23:55

重到虚亭意豁然,望高容易觉秋天。

山边旷野全无水,树杂轻烟日有田。

极目几时忘去路,西风何日送归船。

残蝉更唤斜阳好,衬出金刚翠篠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到虚亭意豁然,
望高容易觉秋天。
山边旷野全无水,
树杂轻烟日有田。
极目几时忘去路,
西风何日送归船。
残蝉更唤斜阳好,
衬出金刚翠篠边。

白话文翻译:

重返虚亭,心中开阔,
远望高处,容易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山边的旷野一片干枯,没有水源,
树木与轻烟交错,阳光照耀着田地。
放眼望去,不知何时忘记了归路,
西风何时才能送我回船。
残留的蝉鸣更显得斜阳的美好,
衬托出金刚般的翠竹旁边。

注释:

  • 虚亭:空旷的亭子,寓意心境的开阔。
  • 豁然:心中宽阔,无拘无束的感觉。
  • 旷野:开阔的野外。
  • 轻烟:微薄的烟雾,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景象。
  • 极目:目光远望,表示放眼远眺。
  • 西风:秋天的象征,带来归去的希望。
  • 残蝉:秋末时节的蝉鸣,暗示季节的更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约1050—1110),字子云,号铁峰,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见长,作品中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描写,情感细腻而深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秋时节,诗人回到曾经游玩的亭子,感慨时光流逝,思绪万千。诗中渗透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圣井亭》是张镃在重游旧地时的即兴之作,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诗的开头,诗人通过“重到虚亭”带出情感,心境的豁达与开阔,随即引入“望高容易觉秋天”,展现了秋天的清冷与宁静。接下来的“山边旷野全无水”则暗示自然的干涸,或许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全诗通过景象与情感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与感慨。尤其是在“极目几时忘去路”一句,诗人仿佛在问自己,人生的归途何在,带有一丝迷茫。最后“残蝉更唤斜阳好,衬出金刚翠篠边”不仅描绘出秋末的景象,也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留下的却是对美好的向往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重到虚亭意豁然:再次来到虚亭,心情开朗。
  • 望高容易觉秋天:远望高处,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 山边旷野全无水:山边的土地干旱,无水滋润。
  • 树杂轻烟日有田:树木与轻烟交错,阳光照耀下有田地。
  • 极目几时忘去路:放眼远望,不知何时忘却归路。
  • 西风何日送归船:西风何时才能带我归舟。
  • 残蝉更唤斜阳好:残留的蝉鸣更显斜阳的美好。
  • 衬出金刚翠篠边:映衬出翠竹的坚韧与美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金刚”形容翠竹,表现其坚韧。
  • 拟人:将蝉鸣与斜阳相结合,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虚亭:象征心灵的宁静与开阔。
  • 秋天:代表季节的变迁,暗示人生的无常。
  • 旷野与水:象征生命的干涸与渴望。
  • 西风:预示着归去的希望与无奈。
  • 残蝉与斜阳:展现生命的脆弱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虚亭”主要象征什么? A. 诗人的家
    B. 心灵的宁静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B

  2. “极目几时忘去路”中的“极目”是什么意思? A. 远望
    B. 观察
    C. 记忆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西风”象征了什么? A. 夏天
    B. 归去的希望
    C. 冬天
    答案:B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 《诗词鉴赏与解析》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张镃《圣井亭》王维《山居秋暝》在自然景色的描绘上有相似之处,均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张镃更多了一份孤独感,而王维则显得更为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