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隐纪咏·清夏堂》

时间: 2024-10-16 21:51:12

夜月三杯色,晴荷十亩香。

若教兴世念,不甚觉风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月三杯色,晴荷十亩香。
若教兴世念,不甚觉风凉。

白话文翻译:

夜晚的月光照耀着三杯酒的色泽,晴朗的天气中,十亩荷花散发着芬芳。若是让人激发起对世事的思考,便不会太在意清凉的风。

注释:

  • 夜月:夜晚的月亮,象征着宁静与柔和。
  • 三杯色:三杯酒的颜色,暗示饮酒的情景,色泽可能指酒的透明或清澈。
  • 晴荷:晴朗的天气里,荷花盛开,象征着生机。
  • 十亩香:十亩的荷花散发出的香气,表达自然的芬芳。
  • 兴世念:激发对世事的思考或感慨。
  • 风凉:清凉的风,暗示着晚上的舒适与闲适。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反映了宋代士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哲理思考。诗中提及的“夜月”和“晴荷”均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人们在美好环境中产生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镃,字子韬,号安石,宋代诗人,生于北宋,卒年不详。他在文学上有较高的造诣,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夏,正值荷花盛开的时节,诗人借酒抒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社会事务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意境清新,情感细腻,通过夜月、荷花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夏夜图景。诗人以“夜月三杯色”开篇,立刻引人入胜,仿佛置身于一处幽静的环境中,品味着夜色与美酒的交融。接着“晴荷十亩香”进一步渲染了自然的美好,荷花的芳香不仅让人心旷神怡,也象征着生命的繁荣。

最后一句“若教兴世念,不甚觉风凉”则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虽置身于美丽的自然之中,但内心却依然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似乎在思考着更广阔的世事。诗人用清凉的风来反衬内心的宁静与淡然,使整首诗在自然美与哲理思考之间取得了奇妙的平衡。

诗词解析:

  • 第一句“夜月三杯色”展示了夜晚月光的明亮与酒的清澈,视觉与味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放松的氛围。
  • 第二句“晴荷十亩香”则通过香气的描写,使人感受到夏天的气息,荷花的美丽与自然的和谐。
  • 第三句“若教兴世念”引入了思考的主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暗示着诗人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也在思索人生。
  • 最后一句“不甚觉风凉”则显示了诗人的超然,似乎在强调对外界环境的淡泊,表达一种无忧无虑的心态。

修辞手法:本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比如“夜月”和“晴荷”相对,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通过“色”和“香”两种感官体验,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淡然,既享受当下的美好,又寄托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夜月:象征宁静、安详和思考。
  • 三杯色:代表生活的乐趣和饮酒的欢愉。
  • 晴荷:象征生命的繁盛和自然的美好。
  • 十亩香:代表自然的芬芳,营造出清新的氛围。
  • 风凉:象征着内心的清凉和淡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晴荷”指的是什么?
    A. 荷花在晴天盛开
    B. 荷花在雨中开放
    C. 荷花的香气

  2.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对社会事务的关注
    B. 对自然的欣赏
    C. 对外界环境的淡泊

答案

  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张镃的《桂隐纪咏·清夏堂》更加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淡然,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孤独与豪情的追求。两者在主题上各有侧重,却同样反映出古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