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雨湿清明香火残
作者: 朱敦儒 〔宋代〕
雨湿清明香火残。
碧溪桥外燕泥寒。
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修篁初散绿,
褪花新杏未成酸。
江南春好与谁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景象。雨水浸湿了香火,祭扫的气氛依旧弥散。碧绿的小溪旁,燕子在泥土上飞来飞去,显得有些寒冷。漫长的日子里,我独自倚靠在栏杆上,目光凝望远方。竹子刚刚脱去外皮,露出了嫩绿的新芽;而新杏花尚未完全褪去花瓣,也没有成熟的酸味。我只觉得江南的春天如此美好,却无人与我共享这份美景。
注释:
- 雨湿:雨水浸湿,指天气阴雨。
- 清明:清明节,祭祖扫墓的节日。
- 香火:指供奉的香和火,象征祭祀。
- 碧溪:清澈的溪水。
- 燕泥寒:燕子在泥土上,暗示天气寒冷。
- 脱箨:竹子脱去外皮。
- 修篁:修长的竹子。
- 江南:位于长江以南的地区,因春景优美而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敦儒,字子华,号孤云,宋代词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词风清新婉约,常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自然景色为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清明时节,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惋惜,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春日的向往与孤独的情感。
诗歌鉴赏:
《浣溪沙·雨湿清明香火残》通过细腻的描写,呈现了清明时节的氛围和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开篇的“雨湿清明香火残”一句,既渲染了节日的氛围,又暗示了祭奠的结束,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哀伤。接下来的“碧溪桥外燕泥寒”则通过描绘春日的景象,显示出燕子在寒冷泥土中飞翔的画面,增强了孤寂之感。
“日长独自倚阑干”一句,诗人以“独自”二字突出了孤独的感受,仿佛在无尽的春光中,只有自己一人。随后的“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则通过对竹子和杏子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同时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变化。最后一句“江南春好与谁看”更是将孤独的情感推向高潮,表明即使春天再美,缺乏分享的对象,亦显得无趣和孤单。
整首词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与内心的情感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孤独的深思,具有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湿清明香火残:清明时节,雨水浸湿了祭奠的香火,营造出一种哀思的氛围。
- 碧溪桥外燕泥寒:描述桥外的燕子在泥土中,增强了环境的寒冷与孤独感。
- 日长独自倚阑干:漫长的日子里,诗人独自倚靠在栏杆上,反映了孤独的心情。
- 脱箨修篁初散绿:竹子刚刚脱去外皮,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褪花新杏未成酸:新杏尚未成熟,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化。
- 江南春好与谁看:表达了对美好春天的惋惜,缺乏分享的对象,使得美景显得无趣。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日长独自倚阑干”与“脱箨修篁初散绿”,增强了词句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燕子的描写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比喻:用“香火”象征祭奠的哀思,暗示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与孤独的感慨,反映了人们在节日中对亲人逝去的思念与无奈。
意象分析:
- 雨:象征哀伤与怀念。
- 清明:节日的象征,寄托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 燕子: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机与希望。
- 竹子:象征坚韧与生命的再生。
- 杏花:象征着青春与美好,但尚未成熟则反映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 A. 中秋
- B. 清明
- C. 端午
-
“脱箨修篁初散绿”中的“脱箨”指的是什么?
- A. 竹子
- B. 花朵
- C. 果实
-
诗人对江南春天的感受是?
- A. 喜悦与分享
- B. 孤独与惋惜
- C. 忧伤与愤怒
答案:
- B. 清明
- A. 竹子
- B. 孤独与惋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贺铸的《天净沙·秋思》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孤独的感受,但更侧重于情感的细腻表达。
- 《天净沙·秋思》:通过描绘秋天的萧瑟,与《浣溪沙》的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不同季节带来的情感变化。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朱敦儒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