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淡烟轻霭濛濛》
时间: 2025-01-04 08:44:38意思解释
水龙吟·淡烟轻霭濛濛
作者: 赵长卿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淡烟轻霭濛濛,望中乍歇凝晴昼。
才惊一霎催花,还又随风过了。
清带梨梢,晕含桃脸,添春多少。
向海棠点点,香红染遍,分明是胭脂透。
无奈芳心滴碎,阻游人踏青携手。
檐头线断,空中丝乱,才晴却又。
帘幕闲垂处,轻风送一番寒峭。
正留君不住,潇潇更下黄昏后。
白话文翻译
淡淡的烟雾和轻盈的霭气弥漫,望去就在这晴朗的白昼中稍稍停歇。刚刚惊艳于一瞬间花儿的绽放,转眼又随风舞动而去。清晨的露水挂在梨树的枝头,恰似桃花的脸庞,增添了春天的妩媚。海棠花点点绽放,香气四溢,宛如透出的胭脂色彩。无奈我的芳心已然碎裂,无法与游人携手踏青。檐前的细线断了,空中丝丝缕缕,才刚晴又阴云密布。帘幕懒懒地垂落,轻风送来一阵寒意。正想留住君子,却不想潇潇的细雨又在黄昏后降临。
注释
- 淡烟: 指轻烟,形容雾气轻薄。
- 轻霭: 轻薄的雾霭。
- 乍歇凝晴: 突然停歇,凝聚成晴朗的天气。
- 清带梨梢: 清晨的露水挂在梨树枝端。
- 香红染遍: 海棠花的香气和颜色四处弥漫。
- 芳心滴碎: 形容因爱情或情感波动而心碎的状态。
- 潇潇: 细雨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长卿,宋代诗人,以其婉约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象及人情世态,情感细腻,极具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春天,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春日美景的赞美和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春天的花开与春雨的交替象征了生命的脆弱与美丽,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水龙吟·淡烟轻霭濛濛》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词作,赵长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雅的语言,展现了春日的美丽与变化。开篇的“淡烟轻霭濛濛”,营造了一种朦胧的春日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烟雾缭绕的景象之中。接着,诗人以“才惊一霎催花”的方式,表现了春天来临时那突如其来的美好,花朵的绽放仿佛是被春风催促而来的,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而“无奈芳心滴碎,阻游人踏青携手”则转向了情感的低落,表达了对爱情的无奈与渴望。春日的美景与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情感冲突。最后的“潇潇更下黄昏后”,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细雨绵绵,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失去与对未来的忧虑。
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丰富,通过描写自然景象,深刻表达了人们在美好春日中的复杂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爱情的独特理解与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淡烟轻霭濛濛: 形容春日的雾气轻盈,给人以朦胧的感觉。
- 望中乍歇凝晴昼: 远望似乎暂时晴朗,给人以平静的印象。
- 才惊一霎催花: 突然感受到春花的绽放,表现出对美的惊艳。
- 还又随风过了: 这种美好又是短暂的,随风而逝。
- 清带梨梢,晕含桃脸: 露水挂在梨树上,像桃花的脸庞一样娇艳。
- 添春多少: 春天的气息更为浓郁。
- 向海棠点点: 细腻地描绘海棠花的绽放。
- 香红染遍: 海棠的香气和色彩弥漫四周。
- 无奈芳心滴碎: 表达了内心的失落与伤感。
- 阻游人踏青携手: 游人无法共赏春光,暗含爱情的无奈。
- 檐头线断,空中丝乱: 描绘天气的变化,情感的波动。
- 才晴却又: 晴朗的天气又转阴。
- 帘幕闲垂处: 透出一种慵懒的氛围。
- 轻风送一番寒峭: 春风中又带来一丝寒意。
- 正留君不住: 欲留住心中所爱,却无能为力。
- 潇潇更下黄昏后: 最后又落下细雨,寓意对美好时光的无奈与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 “清带梨梢,晕含桃脸”,将露水比作桃花的脸庞,生动形象。
- 拟人: “才惊一霎催花”,将花的绽放拟人化,表现出春天的活力。
- 对仗: 诗中句子结构工整,押韵和对仗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反映了生命的脆弱与美好。
意象分析
- 淡烟、轻霭: 代表春天的温柔与朦胧,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梨梢、桃脸: 通过具体的自然意象,反映出春天的生机与娇嫩。
- 海棠: 象征着爱情的美丽与芬芳,亦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檐头线、空中丝: 表现了天气变化的无常,暗喻情感的波动。
- 潇潇细雨: 细雨象征着忧伤与思念,也寓意着对过往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淡烟轻霭濛濛”指的是什么季节? A. 夏季
B. 秋季
C. 春季
D. 冬季 -
“无奈芳心滴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无奈与失落
C. 愤怒
D. 安宁 -
诗中描绘的“海棠”象征着什么? A. 友情
B. 生命
C. 爱情的美好
D. 失败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 同样描写春天的主题,但更多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思念。
- 苏轼的《水调歌头》: 通过对月的描写,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更为豪放,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相关古诗词分析书籍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