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溟涨滹沱水,孤亭势欲倾。
万夫防蚁穴,百雉没山城。
牛马浑无辨,舟航不敢行。
波涛烟雾里,疑是近蓬瀛。
白话文翻译:
波涛汹涌的滹沱河水高涨,孤零零的亭子似乎要倾倒。
成千上万的人都在防守蚂蚁的巢穴,百座城墙都淹没在山中。
牛马混乱不辨方向,船只航行也不敢前行。
在波涛和烟雾中,仿佛看见近在咫尺的蓬莱仙境。
注释:
- 溟涨:溟,深海或深水;涨,水位上涨。这里形容水势汹涌。
- 滹沱水:滹沱河,地名,水流宽广。
- 孤亭:孤独的亭子,形象地描绘出环境的荒凉。
- 万夫防蚁穴:人们如同防护蚂蚁的巢穴,形象夸张,突显防守的紧迫性。
- 百雉:雉,古代城墙或防御工事,百雉指代众多的城墙。
- 牛马浑无辨:牛马在水中混乱,失去方向感。
- 舟航不敢行:船只因为水势太大而不敢出航。
- 波涛烟雾:水面上弥漫的雾气,增加了神秘感和危险感。
- 蓬瀛:蓬莱和瀛洲,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美好与安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榛,明代诗人,以其诗作见长,风格豪放,常表现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及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其作品多反映出忧国忧民之情,擅长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情感。
创作背景:
《戴明府 其三》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写滹沱河的汹涌水势,反映出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在困境中人们的无助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滹沱河的水势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灾害的威力。开篇“溟涨滹沱水”,直接引入主题,水势的汹涌仿佛将一切吞噬。随后的“孤亭势欲倾”,不仅描绘了孤独亭子的危机,更暗示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无奈和脆弱。接下来的“万夫防蚁穴”,则利用夸张的比喻,凸显了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仿佛面对蚂蚁的巢穴般微不足道。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沉重而悲壮,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同时也引发了对人性、社会及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溟涨滹沱水:水势高涨,暗示着即将来临的灾难。
- 孤亭势欲倾:亭子孤立,形势危急,象征着人们的脆弱。
- 万夫防蚁穴:夸张地描绘了众多人的防守,突显出无奈和无力感。
- 百雉没山城:百座城墙被淹没,象征着城市防御的失败。
- 牛马浑无辨:动物在水中迷失方向,表现出混乱和恐惧。
- 舟航不敢行:船只因水势而停航,象征着人们的被动。
- 波涛烟雾里:环境的迷雾加深了危险感。
- 疑是近蓬瀛:在绝望中仍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们的防守比作防守蚁穴,表现无奈。
- 夸张:如“万夫防蚁穴”,突出人们的微小与无力。
- 对仗:诗句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人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与无奈,反映了对社会及人性深刻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水: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无情。
- 孤亭:象征着个体在大环境中的孤立与无助。
- 牛马:代表着人们在自然灾害中的无辜与绝望。
- 蓬瀛: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万夫防蚁穴”中的“万夫”指的是:
- A. 众多的人
- B. 一个人
- C. 蚂蚁
- D. 牛马
-
诗中提到的“孤亭”最能象征什么?
- A. 安全
- B. 孤独与脆弱
- C. 美好
- D. 战斗
-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对爱情的思考
- B. 自然灾害与人性的脆弱
- C. 旅游的乐趣
- D. 田园生活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雪》 by 柳宗元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诗词对比:
柳宗元的《江雪》 描述了冰雪覆盖的孤独景象,与潘榛的孤亭相似,均体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孤立与无奈。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内心的孤独和对生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翻译与赏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