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幸秦始皇陵
作者: 李显 〔唐代〕
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
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秦始皇的思考,感慨他失去了德行,令人怀念那已经过去的秦国。如今政事繁杂,刚刚改用篆书,愚昧的风俗甚至焚烧经典。阿房宫早已被毁,昔日的繁华如今只剩下废墟。深感厌倦东南的气候,反而让人想起鲍车的悲伤。
注释:
- 眷言:眷念、关心。
- 君失德:指秦始皇失去了道德准则。
- 骊邑:骊山,秦始皇的陵墓所在地。
- 政烦:政治事务繁杂。
- 改篆:改用篆书,指政策的改变。
- 愚俗:愚昧的风俗。
- 焚书:焚烧书籍,指秦朝的焚书坑儒事件。
- 阿房:阿房宫,秦始皇所建的豪华宫殿。
- 阁道:指宫殿的楼阁和道路。
- 遂成墟:最终变成了废墟。
- 欲厌东南气:想要厌倦东南的气候。
- 翻伤掩鲍车:鲍车,古时的悲伤象征,指的是对失去的怀念。
典故解析:
- 焚书坑儒:指秦始皇为了加强集权,焚烧书籍,坑杀儒生的历史事件,反映了极端的政治手段和对知识的压制。
- 阿房宫:秦始皇为显示权力而建,但最终遭到毁灭,象征着奢华与权力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显,唐代诗人,其诗歌风格多样,常常关注政治与社会现象,表达对历史的感慨与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政治变革与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对秦始皇的回顾,表达对往昔政治理想的失落与对当下政治的无奈。
诗歌鉴赏:
李显的《幸秦始皇陵》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诗人通过“君失德”直接点出秦始皇的失道,令人回想起昔日的辉煌与失落。这一失德不仅是个人的道德缺失,更是整个政权的腐败与衰退。诗中“政烦方改篆”,反映出当时政治的混乱与无序,显示了对政治现状的不满。
接下来的“愚俗乃焚书”则是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的批判,表达了对文化的珍视与对暴政的反抗。诗人的情感逐渐深入,透过对阿房宫的毁灭,象征着权力的脆弱与辉煌背后的悲惨结局,令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无情。
最后,诗人通过“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表达了对世事的厌倦与对历史的无奈,鲍车作为悲伤的象征,暗示了对美好事物失去的感伤,形成了一种对历史的怀念与哀悼之情。整首诗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展现了李显对历史的独特视角与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眷言君失德”:表达了对一个失去道德的统治者的惋惜。
- “骊邑想秦馀”:对秦国往昔的怀念,强调了统治者的失道。
- “政烦方改篆”:政治事务的繁杂与混乱。
- “愚俗乃焚书”:反映了文化的压制与愚昧的风俗。
- “阿房久已灭”:阿房宫的毁灭象征着权力的衰退。
- “阁道遂成墟”:繁华的宫殿如今已成为废墟。
- “欲厌东南气”:表达对现状的厌倦与反思。
- “翻伤掩鲍车”:对失去的怀念与悲伤。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愚俗乃焚书,阿房久已灭”,形成整齐的对比。
- 象征:阿房宫象征权力的繁华与毁灭,鲍车象征悲伤与怀念。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政治腐败、文化压制的批判与对美好过去的怀念,展现了一种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 骊邑:象征着秦国的辉煌与历史的沉重。
- 焚书:象征着知识的压制与文化的毁灭。
- 阿房宫:象征着权力的奢华与最终的毁灭。
- 鲍车:象征着对失去的惋惜与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显的《幸秦始皇陵》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对秦始皇的崇拜
- B) 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政治的批判
- C) 对东南气候的赞美
- D) 对文化的宣扬
-
“愚俗乃焚书”中“焚书”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 A) 曹操焚书
- B) 秦始皇焚书坑儒
- C) 唐代焚书
- D) 汉代焚书
-
“欲厌东南气”的意思是什么?
- A) 对东南气候的厌烦
- B) 对东南的怀念
- C) 对东南的赞美
- D) 对东南的关注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反映对历史的感慨,但更侧重于豪放与饮酒的精神。
- 杜甫《登高》: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情感基调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李显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