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夏环秀庵即事
农务村村急,幽栖车马稀。
野桥驱犊过,山寺荷锄归。
绿暗留莺啭,心闲看絮飞。
日长人事少,把手话荆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时节乡村的景象。村庄里农忙的气氛十分紧迫,车马稀少,显得宁静而幽静。小牛在野桥上被赶过,山里的寺庙中,人们正背着锄头归来。绿树成荫,黄莺在树上欢快地鸣叫,心中悠闲地看着柳絮在空中飞舞。夏日渐长,世间琐事却少了,握着手,聊着小事,恍若置身于荆棘的门扉之间。
注释
- 农务:指农事,务农的工作。
- 村村急:各村都在忙于农务,形容农忙的氛围。
- 幽栖:幽静的栖息之地。
- 车马稀:车马很少,表示环境的宁静。
- 驱犊:赶小牛。
- 山寺:山中的寺庙。
- 荷锄:背着锄头,指从田里回来。
- 绿暗:绿荫浓密,暗示夏日的来临。
- 莺啭:黄莺鸣叫,形象生动。
- 心闲:心情悠闲。
- 絮飞:柳絮飘飞。
- 人事少:世俗的事务减少。
- 把手话荆扉:握着手,聊一些琐事,荆扉指的是田间小路的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中,清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自然的题材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风格简练而富于情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成作于初夏,反映了诗人在宁静的乡村环境中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正值农忙季节,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的自然美景和农人的辛勤劳作,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初夏环秀庵即事》这首诗以简洁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初夏乡村的迷人风光,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首联“农务村村急,幽栖车马稀”开篇便勾勒出了一幅充满乡村气息的画面,农忙的气氛与宁静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农村的生机与静谧。
接着,诗人描写了“野桥驱犊过,山寺荷锄归”,这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的日常生活场景,牛儿在桥上悠然走过,农人背着锄头从山寺归来,这些细节让人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田园气息。
“绿暗留莺啭,心闲看絮飞”则展现了夏日的景色,绿树成荫,黄莺在枝头欢快地鸣唱,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悠闲,目光轻松地追随着飞舞的柳絮,传达出一种随性自然的生活态度。
结尾的“日长人事少,把手话荆扉”则更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夏日的日头渐长,世俗的烦恼似乎在这一刻都被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简单而纯粹,仿佛在一扇荆棘的门背后,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和谐。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透出一种淡然与豁达,给人以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淡泊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农务村村急:各个村庄都在忙于农事,表现出农忙的紧迫感。
- 幽栖车马稀:乡村环境幽静,车马稀少,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野桥驱犊过:小牛在野桥上被赶过,生动描绘日常。
- 山寺荷锄归:农人从山寺返回,背着锄头,体现劳动的场景。
- 绿暗留莺啭:浓密的绿荫下,黄莺在鸣叫,表现夏日的生机。
- 心闲看絮飞:心情悠闲,观看柳絮飘飞,传达轻松的心态。
- 日长人事少:夏日渐长,但世俗事务却减少,表现出一种闲适。
- 把手话荆扉:握着手,聊一些简单的事情,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密。
修辞手法
- 比喻:未明显使用比喻,但通过生动的描绘使意象栩栩如生。
- 拟人:如“莺啭”赋予黄莺生命,使其更具灵动感。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如“农务村村急,幽栖车马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描绘了初夏的田园风光,传达了对宁静生活的珍视与对世俗烦恼的淡泊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农务:象征着勤劳与生活的希望。
- 幽栖:代表宁静与安逸的生活环境。
- 莺啭: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美好。
- 絮飞:象征着轻松与随意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农务村村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乡村宁静
B. 农忙的紧迫感
C. 对生活的无奈 -
“把手话荆扉”中的“荆扉”象征什么? A. 田间的乐趣
B. 日常生活的琐碎
C. 与人交流的亲密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初夏的气息? A. 仅仅是农务
B. 绿树与飞絮
C. 车马的繁忙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宁静的夜晚。
- 《春晓》(孟浩然): 描绘春天的美丽与生机,主题相似。
诗词对比
- 《初夏环秀庵即事》与《春晓》:
- 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的美景和季节的变化,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感悟。
- 不同之处在于《春晓》更多地关注春天的生机,而《初夏环秀庵即事》则展现了初夏的悠闲与宁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