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时间: 2025-01-14 12:02:59

吟风敲遍阑干曲。

极目澄江千顷绿。

长笛下扁舟。

一声人倚楼。

床头醅正发。

帐底人如雪。

月色夜来看。

可堪霜信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
作者: 杨泽民 〔宋代〕

吟风敲遍阑干曲。
极目澄江千顷绿。
长笛下扁舟。
一声人倚楼。
床头醅正发。
帐底人如雪。
月色夜来看。
可堪霜信寒。

白话文翻译:

在微风中轻声吟唱,敲响了曲阑的节奏。
远望水面广阔如千顷的绿色。
长笛声伴着小船划水,
有人倚着楼阁发出一声叹息。
床头的酒正酿成,
帐幕下的人如雪般白皙。
在这月色下的夜晚,
真让人堪忧这寒冷的霜信。

注释:

  • 吟风:吟唱的声音随风飘荡。
  • 阑干:指楼阁的栏杆。
  • 极目:目光远眺。
  • 澄江:清澈的江水。
  • 千顷:形容水面广阔。
  • 长笛:一种乐器,这里指音乐的伴奏。
  • 扁舟:平底小船。
  • 人倚楼:有人倚着楼阁,表现出一种孤独和惆怅的情绪。
  • 床头醅正发:指酒正在发酵,暗示着生活的琐碎与期待。
  • 帐底人如雪:形容帐下人容貌美丽如雪,寓意洁白和纯洁。
  • 月色夜来看:在月色下的夜晚,静谧而美好。
  • 霜信寒:霜降时节,象征寒冷的气候和凄凉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泽民,宋代诗人,具体生平资料较少,但其作品常表现出清新脱俗的风格,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与人情之美,常融入深刻的哲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夜晚,诗人在楼阁上眺望江水,听着悠扬的笛声,感受到生活的宁静与孤独。诗中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又流露出对人事的思考与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闲适与思索。

诗歌鉴赏:

《菩萨蛮》是一首典雅隽永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景象与内心的孤独感。作品开头以“吟风敲遍阑干曲”引入,声调轻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阑干的细腻与江水的广阔形成鲜明对比,既描绘了自然的浩瀚,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长笛下扁舟,一声人倚楼”,通过音乐与船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音乐响起,船轻轻划过,诗人似乎在追求一种心灵的共鸣。此时,诗人恰好倚楼而立,似在思考人生的哲理,带有一丝惆怅。

“床头醅正发,帐底人如雪”,这两句描绘了生活的细节,床头的美酒正在发酵,暗示着生活的希望与期待;而帐下的人则如雪般的纯洁,既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也让人感受到一丝无奈的距离。

最后两句“月色夜来看,可堪霜信寒”将全诗推向高潮,月色的宁静与霜寒的凄凉交织在一起,既有视觉的美感,又引发了对人事的思考。整体而言,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与人心的交融,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情怀与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吟风敲遍阑干曲:吟唱的声音伴随着微风敲打阑干,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2. 极目澄江千顷绿:目光所及,是一片清澈的江水,绿意盎然,展现了宽广的自然景色。
  3. 长笛下扁舟:长笛声伴随着小船划水,音乐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4. 一声人倚楼:有人在楼上倾听,表现出孤独和思索的情感。
  5. 床头醅正发:床边的酒正在发酵,暗示着生活的细腻与期待。
  6. 帐底人如雪:帐下的人如雪般洁白,象征纯洁与美好。
  7. 月色夜来看:在月光下,夜晚的宁静显得格外动人。
  8. 可堪霜信寒:霜降的寒冷让人倍感忧虑,反映了内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帐底人如雪”,运用比喻手法增添了诗歌的意境。
  • 对仗:如“床头醅正发,帐底人如雪”,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如“吟风”,赋予风以人的特征,使意象更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思考,反映了对孤独与美好人际关系的感慨。诗人在宁静的夜晚,通过音乐与自然的交融,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由与流动,传递出情感的轻盈。
  • :代表广阔与宁静,反映出自然的美。
  • 笛声:寄托了人情的温暖与思念。
  • 床头:生活的细腻与期待。
  • 月色:象征宁静的夜晚,与思考交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阑干”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桌子
    B. 楼阁的栏杆
    C. 河岸

  2. 诗中用来形容“人”的词语是什么? A. 如花
    B. 如雪
    C. 如风

  3.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欢快
    B. 忧伤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杨泽民的《菩萨蛮》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细腻的情感与自然景象,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强调女性的细腻感受,而杨泽民则体现了更为深邃的哲思与孤独感,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