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刘簿祷雨西峰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3:19:11

句律清圆蚌剖胎,断无尘土到灵台。

开张九虎排云入,约束五龙驱雨来。

造物无私心感动,太平有象笔追回。

焚香小待生呈佛,未放青天万里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刘簿祷雨西峰 其一
方岳 〔宋代〕

句律清圆蚌剖胎,
断无尘土到灵台。
开张九虎排云入,
约束五龙驱雨来。
造物无私心感动,
太平有象笔追回。
焚香小待生呈佛,
未放青天万里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意在表达对雨水的渴望和对大自然的尊重。诗中提到“句律清圆”象征着诗句的流畅与和谐,而“蚌剖胎”则比喻着孕育新生的希望。接下来提到的“九虎”和“五龙”则是用来形容强烈的自然力量,象征着能够驱动雨水降临的力量。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祈求,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注释

  • 句律清圆:形容诗句的音韵流畅,结构严谨。
  • 蚌剖胎:比喻孕育新生,代表希望的象征。
  • 九虎:指代强大的力量,有驱散云雾的能力。
  • 五龙:象征雨水的降临,古代常用来比喻祈雨的仪式。
  • 造物无私:指大自然的力量是公平的,对所有生灵都有恩惠。
  • 太平有象:指社会安定,象征着祥和的景象。
  • 焚香小待:焚香祈求,象征对佛的虔诚。
  • 未放青天万里开:指尚未放晴的天空,象征对雨水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字平仲,号云溪,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山水诗,风格清新脱俗。他的诗歌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方岳在诗歌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考,作品广受赞誉。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农耕社会,雨水的降临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因此,诗人通过祷雨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敬仰和对丰收的期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敬与依赖。

诗歌鉴赏

《次韵刘簿祷雨西峰 其一》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作,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雨水的渴望与对大自然的敬畏。诗中开头的“句律清圆蚌剖胎”,不仅体现了诗句的优美韵律,也暗示了大自然孕育生命的神秘力量。而“开张九虎排云入,约束五龙驱雨来”,则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敬,展现了他渴望降雨的迫切心情。

接下来的“造物无私心感动,太平有象笔追回”,则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安定和自然和谐的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焚香祈求,期待着青天万里开,象征着对雨水的渴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句律清圆蚌剖胎
    诗句清晰流畅,仿佛在表达生命的孕育。

  2. 断无尘土到灵台
    这里强调了诗人内心的纯净与渴望,灵台是指心灵的境界。

  3. 开张九虎排云入
    九虎象征着强烈的力量,能够驱散云雾。

  4. 约束五龙驱雨来
    五龙象征着雨水的降临,表达了对降雨的期待。

  5. 造物无私心感动
    自然界的力量是公平的,诗人对此心存感激。

  6. 太平有象笔追回
    社会安宁,象征着美好的生活。

  7. 焚香小待生呈佛
    祈求佛祖保佑,表达诗人的虔诚。

  8. 未放青天万里开
    期待雨水降临,象征着对自然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力量比作“九虎”、“五龙”,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音乐感。
  • 象征:通过焚香、青天等意象,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愿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自然的崇敬与对丰收的渴求,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生命的孕育与希望。
  2. 九虎:强大的自然力量,象征着驱散云雾。
  3. 五龙:象征雨水降临,象征着丰收的希望。
  4. 焚香:表示祈求的虔诚与对佛的尊敬。
  5. 青天:象征着晴朗的天气和美好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九虎”象征什么?
    A. 安宁
    B. 强大的自然力量
    C. 生命的孕育
    D. 文化的传承

  2. “焚香小待生呈佛”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敬畏
    B. 对佛的虔诚
    C. 对社会的关注
    D. 对未来的希望

  3. “未放青天万里开”中“青天”象征什么?
    A. 雨水
    B. 和平
    C. 晴朗的未来
    D. 生命的希望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自然与社会的关切,但更侧重于历史和现实的反思。
  • 王维的《鹿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境更为清幽,展现了静谧的自然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