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戍秋兴八首次少陵韵》
时间: 2025-01-17 10:26: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丙戍秋兴八首次少陵韵
一叶琅玕陨密林,
起觇乾象夜昭森。
讹言竞说黄天立,
大域偏沦纣绝阴。
谁与生灵持旦气,
要从危难砺初心。
长明灯下观三世,
霜满江南十万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片琅玕树叶从茂密的森林中落下的景象,象征着秋天的来临。夜晚的自然景象显得清幽而神秘。人们议论纷纷,似乎在说黄天大帝的再立,而广阔的天地却陷入了如纣王时期那样的绝望。诗人思考着,谁能与生灵共持清晨的气息,决心在危难中磨砺初心。长明灯下,诗人观照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江南大地上霜降如雪,十万锤声响起,充满了忧愁与思考。
注释
- 琅玕:指一种美丽的树,象征着珍贵和美好。
- 觇:观察、窥探。
- 乾象:指天象,通常与天气、命运相关。
- 讹言:错误的言论。
- 黄天立:指黄天大帝,古代神话中的天帝,代表着政权的合法性。
- 纣:指纣王,商朝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 持旦气:持有清晨的气息,象征着希望和生机。
- 长明灯:象征着明亮的智慧和永恒的希望。
- 三世:通常指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观念。
- 霜满江南:指秋冬时节江南地区的霜降,象征着严寒的到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仲联(1865-1911),字廷璧,号敬庐,晚号山农,江苏人。钱仲联是近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擅长古典诗词,以其清新的风格和深刻的哲理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丙戍年(1916年),正值社会动荡、国事艰难之际。诗人在亲身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与动荡后,感受到时代的压迫与个人的无奈,因而作此诗以抒发心中忧虑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钱仲联的《丙戍秋兴八首次少陵韵》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诗作。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出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开篇“一叶琅玕陨密林”,用一片落叶引出秋天的意象,仿佛在暗示着事物的衰败与生命的轮回。而“讹言竞说黄天立”,则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谣言四起的无奈与愤慨,显示出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
“谁与生灵持旦气,要从危难砺初心”一句,强调了在困境中保持初心的重要性,展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与对未来的希望。最后两句“长明灯下观三世,霜满江南十万砧”,通过对灯光和霜降的对比,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隐含着对生命的思考与珍惜。
整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与传统诗词的韵味相结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叶琅玕陨密林:
- 一片美丽的琅玕树叶在密林中落下,象征着秋天的来临,暗含生命的脆弱与变化。
-
起觇乾象夜昭森:
- 观察夜空中的天象,给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感觉,暗示着对自然与命运的思考。
-
讹言竞说黄天立:
- 社会上关于黄天大帝的错误言论纷纷扰扰,反映出社会的不安与动荡。
-
大域偏沦纣绝阴:
- 广阔的土地却陷入了如纣王时期那样的绝望,暗喻着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担忧。
-
谁与生灵持旦气:
- 反问谁能与生灵共同保持希望,表现出对人性的思考与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
要从危难砺初心:
- 面对困境,诗人强调需要在危难中磨砺自己的初心。
-
长明灯下观三世:
- 在灯光下,回顾过去、审视现在与未来,表现出深刻的时间观念。
-
霜满江南十万砧:
- 江南的霜降,象征着寒冷与艰难,十万锤声则暗示着勤劳与奋斗。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讹言竞说”和“大域偏沦”,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琅玕树叶的陨落与生命的变化进行比喻,赋予自然景象以深刻的哲理含义。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增强了诗句的情感表达,突显诗人对人性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的思考,强调了在困境中保持初心的重要性,表现了对生命的珍惜与对美好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琅玕:象征美好与珍贵的事物,反映出诗人的审美追求。
- 长明灯:象征智慧与希望,代表着对未来的期冀。
- 霜:象征严寒与生命的脆弱,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琅玕”象征什么? A. 美好与珍贵
B. 生命的脆弱
C. 历史的沉重
D. 社会的动荡 -
“谁与生灵持旦气”中“旦气”指的是什么? A. 清晨的光明
B. 生命的希望
C. 未来的梦想
D. 夜晚的宁静 -
诗中提到的“长明灯”象征着什么? A. 智慧与希望
B. 历史的悲伤
C. 自然的美丽
D. 人生的艰难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描绘了战乱带来的悲惨景象,与钱仲联的历史感相似,但更加侧重于对国家的忧虑。
- 李白《庐山谣》:则通过自然景观展现个人情感,虽同为古诗,但情感表达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词研究》
- 《钱仲联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