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邓颙龙山月色诗韵》
时间: 2025-01-14 01:35: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崭然山势俨龙蟠,
头角淩空瘦骨寒。
极目云收千里霁,
舒怀霞散八方宽。
银河带露泻清影,
铁岸参霄壮翠峦。
为爱草堂多景色,
夜深吟罢倚栏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龙山的壮丽景色,山势高耸如龙,令人感到一种寒冷的清逸;视野开阔,云彩消散,远方的天空清朗宽广;银河的清影在露水中流淌,铁质的岸边与高耸的青翠山峦交相辉映。诗人因为爱好草堂的美丽景色,夜深时吟咏完毕,便倚在栏杆旁静静观赏。
注释:
字词注释:
- 崭然:形容山势高耸、挺拔。
- 龙蟠:形容山势如龙盘踞,气势雄伟。
- 瘦骨寒:形容山势高而冷清。
- 极目:远眺,极目所见。
- 云收:云彩散去的意思。
- 舒怀:舒展心怀,心情愉悦。
- 银河:指夜空中的星河。
- 带露:形容清晨的露水。
- 泻清影:清影在水面上流泻。
- 铁岸:坚硬的岸边。
- 参霄:形容山高入云。
- 草堂:指诗人的居所,通常有美丽的自然景色。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直接的典故,但“银河”一词常用来象征浩瀚的宇宙与人类的渺小。诗人通过描绘银河和山川,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的哲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承第是明代的一位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风格清新脱俗,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深刻的感悟。他的诗多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之际,诗人可能是在夜晚独自游览龙山,感受到山的壮美与夜空的宁静,因而写下这首诗,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哲思。
诗歌鉴赏:
本诗运用了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意象,展现了龙山在月色下的奇妙景色。开篇以“崭然山势俨龙蟠”开头,生动地描绘出山的雄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诗人通过“极目云收千里霁”展示了视野的开阔,营造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银河带露泻清影”则将自然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流动的银河与静谧的山峦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一种和谐的自然之美。
最后,诗人以“为爱草堂多景色,夜深吟罢倚栏看”作结,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深切热爱,夜深人静时,独自吟咏,似乎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情感的流露使整首诗充满了宁静与思考,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崭然山势俨龙蟠:山势高耸,仿佛龙在盘踞,展现出傲然的姿态。
- 头角淩空瘦骨寒:山的顶端高耸入云,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 极目云收千里霁:远望之际,云彩散去,万里晴空的开阔景象展现眼前。
- 舒怀霞散八方宽:心情舒畅,霞光四散,感受到宽广的天地。
- 银河带露泻清影:银河带着露水的清影洒落,映照出自然的美丽。
- 铁岸参霄壮翠峦:坚固的岸边和高耸的山峦交相辉映,展示出大自然的壮丽。
- 为爱草堂多景色:因喜爱草堂的美丽景色而流连忘返。
- 夜深吟罢倚栏看:夜深时吟诵完毕,便倚栏静静观赏,享受这一刻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的形态比作龙,增强了山的雄伟感。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如“极目云收千里霁,舒怀霞散八方宽”,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描绘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宁静,体现了一种超然的情怀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山:象征着雄伟与壮丽,代表着自然的力量。
- 银河:象征浩瀚与神秘,表现出宇宙的广阔。
- 草堂:代表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邓承第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崭然山势俨龙蟠”中的“龙蟠”指的是?
- A. 一种动物
- B. 山势如龙
- C. 一种植物
- D. 河流
-
诗中提到的“银河”象征着什么?
- A. 人生的烦恼
- B. 大自然的力量
- C. 宇宙的浩瀚
- D. 诗人的孤独
答案:
- B. 邓承第
- B. 山势如龙
- C. 宇宙的浩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中秋天的宁静景象,展现自然之美。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同样用夜晚的景色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邓承第《次邓颙龙山月色诗韵》与王维《鹿柴》:
- 两者都描绘了山水的景色,但邓承第更侧重于气势与情感的结合,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山水的静谧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作品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