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 其一 腊鼓》
时间: 2025-01-17 09:57: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齐天乐 其一 腊鼓
作者:邓潜 〔近代〕
鼕鼕打得年光去,春从细腰挝到。
社待祈蚕,盘将贴燕,响凑一群娇小。
乡心动了。怎记里名虚,回帆信渺。
白雨跳珠,岁华如梦自惊觉。
忧时今又日老,正平悲壮意,传出多少。
豆子山前,灶君祠畔,莫变渔阳凄调。
番风预报。定逐节催花,万红春闹。
逗起箫声,卖饧天气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与节令的更迭,开头的“鼕鼕”声仿佛在敲打着过去的时光,春天从纤细的腰身上轻轻到来。乡里的祈蚕仪式正待进行,燕子也飞回来了,响声汇聚成一群娇小的身影。乡愁在心中涌动,不禁感叹名字的虚无,回忆的船只已然渺茫。白雨如珠般跳跃,岁月如梦,令我惊觉自己已经老去。如今对时光的忧虑又渐渐增加,悲壮的情感在心中涌现,究竟传达了多少愁绪?在豆子山前、灶君祠旁,不要再变得渔阳的凄凉曲调。春风的预报,让人期待节令的催花,万紫千红的春天喧闹,箫声悠扬,卖糖的天气十分美好。
注释
- 鼕鼕:形容鼓声,表示春年即将到来,寓意时间流逝。
- 细腰:指春天的到来,如女子的细腰,形象生动。
- 社待祈蚕:指乡村进行的祈求蚕茧丰收的仪式。
- 乡心动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
- 白雨跳珠:形容春雨如珠般跳跃,生动形象。
- 豆子山前,灶君祠畔:具体地点,体现乡土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邓潜,近代诗人,风格独特,擅长描写乡土和自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象。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春季,正值农耕时代,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与忧虑。
诗歌鉴赏
《齐天乐 其一 腊鼓》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春天的到来与乡愁的交织。诗中的“鼕鼕”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带给人一种紧迫感和怀旧感。春天的细腻描写,如“春从细腰挝到”,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柔美,也传达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诗中多处提到乡愁,如“乡心动了”,这句话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对过往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盼。白雨如珠,岁月如梦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易逝。
整首诗在描写春天的美好时,夹杂着对时光流逝的忧虑,形成了一种悲壮的情感基调。诗人在“忧时今又日老”中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激发读者内心的共鸣。最后,以“卖饧天气好”收尾,给人以温暖与希望的感觉,让人在对岁月的感慨中不失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鼕鼕打得年光去:鼓声响起,仿佛在敲打着时间的流逝。
- 春从细腰挝到:春天轻轻来临,形象生动。
- 社待祈蚕,盘将贴燕:乡里的祈蚕仪式和燕子归来的画面。
- 响凑一群娇小:乡村气氛中的生动场景。
- 乡心动了:激起思乡之情。
- 怎记里名虚,回帆信渺:对往事的模糊记忆与无奈。
- 白雨跳珠,岁华如梦自惊觉:春雨如珠,岁月如梦的感慨。
- 忧时今又日老:对时间流逝的忧虑。
- 正平悲壮意,传出多少:情感的沉重与传达。
- 豆子山前,灶君祠畔:具体的乡土场景。
- 莫变渔阳凄调:不希望悲凉的情绪。
- 番风预报:春风即将到来。
- 定逐节催花,万红春闹:期待春天的繁盛。
- 逗起箫声,卖饧天气好:温暖的春日气息。
修辞手法:
- 比喻:“岁华如梦”比喻时间的短暂与虚幻。
- 拟人:“白雨跳珠”赋予雨水以生命,表现生动。
- 对仗:如“豆子山前,灶君祠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生命短暂的忧虑,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春天美好的期待与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鼕鼕:时间的流逝。
- 细腰:春天的柔美。
- 白雨:生命的滋润。
- 乡心:对故乡的思念。
- 豆子山:乡土的具体场景。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 鼕鼕声:象征着时间的无情和生活的节奏。
- 春天:生命的重生与希望。
- 乡愁:人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鼕鼕”指的是什么?
- A. 雨声
- B. 鼓声
- C. 风声
-
“乡心动了”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思乡
- C. 忧愁
-
诗中提到的“白雨跳珠”形容了什么?
- A. 春雨的生动
- B. 秋风的萧瑟
- C. 夏日的炎热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与本诗都描写春天的美好,但前者更侧重于景色的描写,而《齐天乐》则融合了个人情感与乡土记忆。两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
- 《近现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