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长桥 张栻 〔宋代〕 西风吹短发,复此渡长桥。 木落波空阔,亭孤影动摇。 徘徊念今昔,领略到渔樵。 傥有山中隐,凭谁为一招。
白话文翻译:
西风猛烈地吹着我的短发,我又一次渡过了这座长桥。 树叶落下,水面显得空旷宽阔,孤亭的影子在水面上摇曳。 我徘徊着,思念着过去和现在,体会到了渔夫和樵夫的生活。 如果有山中的隐士,谁能为我召唤他们呢?
注释:
- 西风:指秋风。
- 短发:诗人自指头发稀疏。
- 复此:再次。
- 木落:树叶落下。
- 波空阔:水面显得空旷宽阔。
- 亭孤影:孤亭的影子。
- 动摇:在水面上摇曳。
- 徘徊:来回走动。
- 念今昔:思念过去和现在。
- 领略:体会,感受。
- 渔樵:渔夫和樵夫,指隐居生活。
- 傥有:如果有。
- 山中隐:山中的隐士。
- 凭谁:依靠谁。
- 为一招:召唤他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多表现理学思想,风格清新自然,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渡过长桥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诗人独自渡过长桥时的所见所感。首句“西风吹短发”即刻勾勒出秋风萧瑟、诗人孤独的形象。接着,“木落波空阔,亭孤影动摇”进一步以自然景物烘托出诗人的孤寂心境。后两句“徘徊念今昔,领略到渔樵”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和现在的思考,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傥有山中隐,凭谁为一招”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渴望和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风吹短发”:首句即刻勾勒出秋风萧瑟、诗人孤独的形象,西风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 “复此渡长桥”:再次渡过长桥,暗示了诗人多次经历这样的场景,增加了诗的深度。
- “木落波空阔”:树叶落下,水面显得空旷宽阔,营造出一种孤寂和空旷的氛围。
- “亭孤影动摇”:孤亭的影子在水面上摇曳,增强了诗中的孤寂感。
- “徘徊念今昔”:诗人徘徊着,思念着过去和现在,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领略到渔樵”:体会到了渔夫和樵夫的生活,暗示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傥有山中隐”:如果有山中的隐士,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渴望。
- “凭谁为一招”:谁能为我召唤他们呢?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无奈和渴望。
修辞手法:
- 拟人:“亭孤影动摇”中的“动摇”赋予了孤亭影子以生命,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木落波空阔,亭孤影动摇”中的“木落”与“亭孤”,“波空阔”与“影动摇”形成了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诗中透露出一种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和无奈。
意象分析:
- 西风: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 短发:诗人自指头发稀疏,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衰老。
- 木落:树叶落下,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凋零。
- 波空阔:水面显得空旷宽阔,象征着诗人的孤寂和空旷的心境。
- 亭孤影:孤亭的影子,象征着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 渔樵:渔夫和樵夫,象征着隐逸生活和自然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西风”象征着什么? A. 季节的变迁 B. 人生的无常 C. 两者都是
-
诗中的“木落波空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树叶落下,水面显得空旷宽阔 B. 树叶落下,水面显得狭窄 C. 树叶茂盛,水面显得空旷宽阔
-
诗中的“亭孤影动摇”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对仗 C. 比喻
-
诗中的“徘徊念今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过去和现在的思考 B. 对未来的憧憬 C. 对现实的满足
答案:
- C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栻的《过长桥》与朱熹的《观书有感》: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 张栻的《过长桥》与苏轼的《赤壁赋》:两者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张栻的诗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苏轼的赋则更加注重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代诗作的详细鉴赏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包括张栻的生平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