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 张栻 〔宋代〕
堦前树影开还合,叶底蝉声短复长。 睡起更知茶味永,客来聊共竹风凉。
白话文翻译:
台阶前的树影时而分开,时而合拢,树叶下的蝉声时而短促,时而悠长。 醒来后更能体会到茶的余味悠长,客人来访时,我们一起享受竹林中的凉风。
注释:
- 堦(jiē):台阶。
- 树影开还合:形容树影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变化。
- 叶底蝉声短复长:蝉声在树叶下时短时长,形容蝉声的变化。
- 茶味永:茶的余味悠长。
- 竹风凉:竹林中的凉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多表现理学思想,风格清新自然,注重表达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在城南书院所作,通过描绘书院周围的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恬淡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书院周围的景致,通过树影、蝉声、茶味和竹风等意象,传达出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诗中的“开还合”和“短复长”运用了对仗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整体上,这首诗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和谐、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堦前树影开还合”,通过树影的变化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动态美。
- 第二句“叶底蝉声短复长”,以蝉声的时短时长来表现季节的更迭和生命的律动。
- 第三句“睡起更知茶味永”,表达了醒来后对茶香余味的深刻体验,体现了对生活的细腻感受。
- 第四句“客来聊共竹风凉”,描绘了与客人共享竹林凉风的情景,展现了主客之间的和谐与宁静。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开还合”与“短复长”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 反复:通过“开还合”和“短复长”的反复,强调了自然现象的循环往复。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树影:象征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动态美。
- 蝉声:代表季节的更迭和生命的律动。
- 茶味:体现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和对品质的追求。
- 竹风:象征宁静和清凉,是文人雅士追求的理想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堦前树影开还合”中的“堦”是指什么? A. 墙壁 B. 台阶 C. 窗户 D. 门
- 诗中“叶底蝉声短复长”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 诗中“睡起更知茶味永”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深刻体验? A. 酒 B. 茶 C. 食物 D. 音乐
- 诗中“客来聊共竹风凉”中的“竹风”象征什么? A. 炎热 B. 寒冷 C. 宁静 D. 喧嚣
答案:
- B 2. B 3. B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同样表达了文人追求自然和谐、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张栻的《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与朱熹的《观书有感》:两者都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和谐、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但张栻的诗更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而朱熹的诗则更侧重于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理学思想。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代表作品,有助于深入了解宋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的生平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