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

时间: 2024-09-19 22:12:21

乌不前,兔不后,几人于此茫然走。

祇有阇黎达本源,结舌何曾着空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乌不前,兔不后,几人于此茫然走。祇有阇黎达本源,结舌何曾着空有?

白话文翻译:

乌鸦不向前飞,兔子也不往后跑,几个人在这里茫然无措地走来走去。只有那些出家人能够回归本源,嘴上结舌又怎能理解空无的道理?

注释:

  • :指乌鸦。
  • :指兔子,象征灵活与机敏。
  • 阇黎:古印度对僧侣的称呼,意指出家人。
  • 本源:指事物的根本、本质。
  • 结舌:比喻不发言,沉默。
  • 空有:佛教哲学中的概念,指空无与存在的对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性空(公元786年-公元865年),唐代禅宗高僧,号性空,生于今河南,后游历于各地。性空的诗歌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禅意而闻名,强调内心的体验与反思。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正值佛教在汉地的兴盛时期,许多诗人借助诗歌表达对佛教哲理的理解和个人的灵性探索。性空的诗作常反映出他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与对无常的领悟。

诗歌鉴赏:

《偈》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生命的迷惘和对真理的追求。乌鸦和兔子的意象,象征着在生活中人们的困惑与无助,表现了一个人在世俗生活中常常陷入的迷茫状态。接下来,诗人提出只有“阇黎”能达到本源,指向了出家人通过修行所能达到的心灵境界,暗示了在纷扰的世俗中,唯有放下执念,寻找内心的真正安宁,才能理解生命的奥义。

诗中的“结舌”一词,则强调了语言的局限,表达了对真理的无声追求,表明有时沉默比言语更能传达深刻的道理。整首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既反映了唐代人对佛教思想的接受与融合,也展现了性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乌不前,兔不后:描绘了乌鸦和兔子不再向前或后移动,暗示一种停滞和无所作为的状态。
  • 几人于此茫然走:几个人在这种状态中迷茫地徘徊,表现出人们在生活中常常面临的无助与困惑。
  • 祇有阇黎达本源:只有出家人才能够通过修行达到生命的本源,即理解生命的真谛。
  • 结舌何曾着空有?:结舌的人无法理解“空有”的道理,表明了语言无法完全传达深刻的哲理。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乌鸦和兔子的静止,形成对比,强调人们的迷惘与无所作为。
  • 隐喻:阇黎的出现象征着智慧与解脱,揭示了修行与世俗生活的对立。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迷茫和灵性追求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强调了修行与内心宁静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迷茫与孤独。
  2. :象征灵动与生活的活力。
  3. 阇黎:象征智慧与解脱,体现出对真理的追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乌不前,兔不后,诗中反映了什么样的状态?

    • A. 积极向上
    • B. 迷茫无助
    • C. 自由自在
  2. “阇黎”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世俗人
    • B. 修行者
    • C. 动物
  3. 诗中提到的“结舌”意指什么?

    • A. 沉默不语
    • B. 说话流利
    • C. 大声喧哗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王维《山中与幽人对酌》

诗词对比:

  • 性空的《偈》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都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但性空的作品更侧重于内心的探索与佛教哲理的表达,而白居易则更加注重对自然与人情的描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禅宗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