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不见月》
时间: 2025-01-17 10:03: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记去年中秋玩月出章堂,
冰轮直可鉴毫芒。
是时家酿又新熟,
呼童开席罗清觞。
纖埃不起零露下,
对此陶陶乐未央。
自顾时逢尧舜世,
上下清明无秽荒。
吁嗟今夕何不幸,
正逢屏翳恣猖狂。
浮云左右争拥蔽,
爱而不见涕沾裳。
嫦娥无语缩头何处坐,
胡不开口走诉上帝旁。
立召飞廉举其职,
驱除拥蔽扬清光。
莹然高照遥天外,
免教万国如瞽空伥伥。
白话文翻译
去年中秋,我曾在章堂中赏月,
那时的月亮清晰得可以映出毫毛。
正是家里的新酒刚刚酿成,
我叫小童摆开酒席,来敬清酒。
细小的尘埃都不起,轻露下,
此时我正陶醉其中,乐趣无穷。
自喜如今正值尧舜之世,
上下都清明,没有污秽和荒芜。
唉,今天却何其不幸,
恰逢云层遮挡,狂妄不已。
浮云在左右争相遮蔽,
我爱月光却看不见,泪湿衣裳。
嫦娥无语,缩头不知何处坐,
何以不在这里诉说上帝的心情。
我呼唤飞廉来履行职责,
驱散遮挡,扬起清辉。
月光依然高照在遥远的天外,
让万国的人民不再如同盲目之人。
注释
- 冰轮:指月亮,形容其清亮如冰。
- 毫芒:形容月亮的光辉细腻微弱。
- 清觞:指清酒的杯子。
- 纤埃:细小的尘埃。
- 陶陶:陶醉的样子。
- 尧舜世:指古代贤明君主的时代,象征太平盛世。
- 屏翳:指遮挡。
- 飞廉:神话中的风神,负责驱散云雾。
- 空伥伥:形容盲目而无所依靠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复,字子真,号青山,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典雅,擅长写景抒情,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中秋夜不见月》作于中秋佳节,诗人原本期待欣赏明月,然而却因浮云遮挡而未能如愿,诗中表达了他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当前境遇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绝句,语句流畅,意象丰富。开篇回忆去年中秋的美好时光,诗人通过“冰轮直可鉴毫芒”描绘出皎洁的月光,映照出当时的欢乐气氛。接着,诗人用“纤埃不起零露下”形容当时的清新环境,让人感受到那种恬静的氛围。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入失落与遗憾,“吁嗟今夕何不幸”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今夜月亮被云遮挡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嫦娥无语,飞廉未至,诗人借用神话传说,反映出他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却又感到无力。最后,诗人以“莹然高照遥天外”结束,展现出对光明未来的期待和对黑暗现实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深刻地表达出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现实的失落,既有宏大的历史感,又充满了个人情感的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记去年中秋玩月出章堂:回忆去年中秋,与友人一起在章堂赏月的情景。
- 冰轮直可鉴毫芒:月亮如冰般清澈,可以映出微小的光线。
- 是时家酿又新熟:此时正是家中新酿的酒,酒香四溢。
- 呼童开席罗清觞:召唤小童摆开酒席来敬酒。
- 纤埃不起零露下:清晨露水未干,空气清新。
- 对此陶陶乐未央: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愉悦,乐趣无穷。
- 自顾时逢尧舜世:自得其乐,认为如今正是太平盛世。
- 上下清明无秽荒:上下都很清明,没有污秽之事。
- 吁嗟今夕何不幸:感叹今夜何其不幸。
- 正逢屏翳恣猖狂:正好遇到云层的遮挡。
- 浮云左右争拥蔽:浮云在两侧争相遮挡月光。
- 爱而不见涕沾裳:喜爱月亮却看不见,泪水沾湿衣裳。
- 嫦娥无语缩头何处坐:嫦娥也无语,不知藏身何处。
- 胡不开口走诉上帝旁:为何不向上帝诉说心声。
- 立召飞廉举其职:呼唤风神飞廉来履行职责。
- 驱除拥蔽扬清光:驱散云雾,展现清亮的月光。
- 莹然高照遥天外:月光在遥远的天空中依然闪烁。
- 免教万国如瞽空伥伥:让万国的人民不再像盲人一样无所依靠。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浮云左右争拥蔽”,前后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 比喻:将月亮比作“冰轮”,形象生动。
- 拟人:嫦娥无语,赋予了其情感,使得描写更具生动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美好、团圆,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浮云:象征现实中的障碍与困扰,影响了人们的情感体验。
- 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亮女神,象征孤独与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回忆去年中秋的情景,哪一项是用来形容月亮的? A. 清酒
B. 冰轮
C. 浮云 -
诗中提到的“嫦娥”象征着什么? A. 快乐
B. 孤独
C. 富贵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现实的失落
B. 对历史的回顾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中秋夜不见月》更加强调了对现实的感慨与失落,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对乡愁的思念与对明月的向往。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独特之处,前者偏向宏观的社会感受,后者则集中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