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俗二首(时从事岭南)》
时间: 2025-01-01 14:03: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李商隐的《异俗二首(时从事岭南)》原文如下:
鬼疟朝朝避,春寒夜夜添。
未惊雷破柱,不报水齐檐。
虎箭侵肤毒,鱼钩刺骨铦。
鸟言成谍诉,多是恨彤幨。
户尽悬秦网,家多事越巫。
未曾容獭祭,只是纵猪都。
点对连鳌饵,搜求缚虎符。
贾生兼事鬼,不信有洪炉。
白话文翻译
鬼神的瘟疫每天都要躲避,春天的寒冷夜夜都在增加。
未曾惊动雷声击破柱子,却也不见水位高至房檐。
虎箭刺入肌肤如同毒药,鱼钩刺入骨头如同锋利器具。
鸟儿的言语变成了间谍的诉说,多是对红色帷帐的仇恨。
家家户户都悬挂着秦国的网,许多家中都与越地的巫师有关。
从未容许水獺的祭祀,只是纵容猪的活动。
对着连着合鳌的饵料,寻找绑住老虎的符咒。
贾谊同时也在处理鬼神的事务,不相信有可以炼制的洪炉。
注释
- 鬼疟:古代对瘟疫、疫病的称呼。
- 春寒:春天的寒冷气候,暗指不适的天气。
- 雷破柱:指雷电击中柱子,象征着对自然力量的惊恐。
- 虎箭:比喻猛兽的攻击。
- 鱼钩:用来比喻外界对人的侵害。
- 彤幨:红色的帷帐,象征着权势或富贵。
- 秦网:比喻束缚和控制的手段。
- 越巫:越地的巫师,暗示迷信和不安的社会状态。
- 贾生:指贾谊,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以其精美的诗歌和深邃的思想而闻名。李商隐的诗风独具特色,情感细腻,常常运用丰富的修辞和典故,表达个人的感受和对社会的观察。
创作背景
《异俗二首》是李商隐在岭南任职期间创作的,反映了他对当地风俗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岭南地区在当时被视为偏远之地,文化与风俗与中原有很大不同,李商隐通过诗歌表达对这种“异俗”的感受。
诗歌鉴赏
《异俗二首》通过对岭南风俗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首联“鬼疟朝朝避,春寒夜夜添”开篇直入主题,表现了生活在瘟疫影响下的无奈与恐惧,以及春寒带来的身心煎熬,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的氛围。接下来的几句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时的苦楚,体现了李商隐对社会的关怀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虎箭”与“鱼钩”,这些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外界的威胁,表现了人们在生存中面临的种种困难。而“鸟言成谍诉,多是恨彤幨”则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和仇恨,反映了社会的不安与动荡。
整首诗在艺术表现上,通过对比和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情感的层次感也通过细腻的描绘得以展现。李商隐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审美视角,赋予了这首诗丰富的内涵,使其不仅反映了个体的情感,也成为了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鬼疟朝朝避:描述人们每天都在躲避瘟疫的恐惧。
- 春寒夜夜添:春天的寒冷愈加明显,使人感到无奈。
- 未惊雷破柱:人们虽然未曾见到雷电击破柱子,但心里的恐惧依然存在。
- 不报水齐檐:水位虽未至房檐,但一切的隐忧依然存在。
- 虎箭侵肤毒:猛兽的伤害如同毒药一般,侵入肌肤。
- 鱼钩刺骨铦:外界的威胁让人感到无处不在的痛苦。
- 鸟言成谍诉:传言四起,人与人之间互相猜忌。
- 多是恨彤幨:仇恨的根源往往是在于权力和地位的争夺。
- 户尽悬秦网:家家户户都被束缚在控制之中。
- 家多事越巫:迷信与不安的现象遍布社会。
- 未曾容獭祭:不允许举行祭祀仪式,反映了对传统的压制。
- 只是纵猪都:对人们生活的放纵与无奈。
- 点对连鳌饵:象征着对捕猎和生存的渴望。
- 搜求缚虎符:希望能够找到保护自己的力量。
- 贾生兼事鬼:提到贾谊,使得诗意更为深邃,不信有真正的解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虎箭”、“鱼钩”用来比喻外界的威胁。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美感。
- 夸张: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生活的艰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李商隐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体命运的关切,揭示了人们在动荡时代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无奈,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和对社会的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鬼疟:象征着社会的恐怖和不安。
- 虎箭:代表着外部威胁和侵害。
- 春寒: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彤幨: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压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商隐的《异俗二首》主要描绘了什么主题?
- a) 自然的美丽
- b) 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恐惧
- c) 个人的爱情
-
诗中提到的“虎箭”主要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外界的威胁
- c) 财富
-
诗中“贾生”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贾谊
- b) 贾宝玉
- c) 贾府
答案
- b) 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恐惧
- b) 外界的威胁
- a) 贾谊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李商隐与杜甫的作品都体现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但李商隐的诗更为细腻,情感更为复杂,而杜甫则以直白的方式表达了对国家和民众的深切关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集》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