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逾浃秋旸已望云,
芭蕉一夜慰愁人。
阴阳各有时中处,不可相无似两轮。
白话文翻译:
过了中秋,秋日的阳光已经期待着云彩,
芭蕉树在夜间陪伴着愁苦的人。
阴阳各有其时各自的存在,不可相互缺失,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
注释:
- 逾浃:已经过了,浃指的是中秋节。
- 秋旸:秋天的阳光。
- 芭蕉:一种植物,常见于南方,用于表达愁苦和孤独。
- 慰愁人:安慰那些愁苦的人。
- 阴阳:指的是事物的两面,阴代表月亮,阳代表太阳。
- 不可相无:不可相互失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普,字德明,号宛丘,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婉约、细腻的风格,擅长描写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深秋时节,诗人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时值秋天,正是思念与愁苦交织的季节,诗人借助芭蕉的意象来传达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首句“逾浃秋旸已望云”,描绘了秋日阳光与云彩的关系,预示着季节的变迁和时光的流逝。诗人通过“芭蕉一夜慰愁人”展现了孤独的情感,芭蕉的形象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诗人内心愁苦的象征。芭蕉在夜晚的静谧中,仿佛在对愁苦的人进行安慰,显示出诗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
后两句“阴阳各有时中处,不可相无似两轮”引入了哲学的思考,诗人认为阴阳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正如太阳和月亮的交替,体现了宇宙的和谐与平衡。这种自然规律的思索,不仅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也让人意识到无论阴阳如何交替,生活依然要继续。
整首诗在意象、情感和哲理上相互交织,通过自然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逾浃秋旸已望云”:描绘秋天的阳光映照在天空中,给人一种期待的感觉。
- 第二联“芭蕉一夜慰愁人”:芭蕉树在寂静的夜晚,似乎在安抚那些心中充满忧愁的人。
- 第三联“阴阳各有时中处”:阐述阴阳有其存在的时机与位置。
- 第四联“不可相无似两轮”:强调阴阳之间不可分割,类似于太阳与月亮的关系。
-
修辞手法:
- 比喻:芭蕉不仅是植物,更比喻为一种情感的寄托。
- 对仗:第一联与第二联在结构和韵律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哲理:通过阴阳的比喻,表达了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对孤独的思索以及对生命哲理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学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秋旸:象征着季节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
- 芭蕉:代表孤独与思念,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 阴阳:象征着宇宙的和谐与生命的交替,反映了哲学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逾浃”是什么意思? A. 过了
B. 来到
C. 经过 -
“芭蕉一夜慰愁人”中的“慰”字可以理解为? A. 伤害
B. 安慰
C. 忽视 -
诗中阴阳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A. 事物的对立
B. 事物的和谐
C. 事物的孤独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陈普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秋天的感慨和哲思,而李白则侧重于对家乡的思念与孤独感。这种情感的细腻与思考的深邃,使得两首诗在风格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