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登骊山,由高处观新题记》
时间: 2025-01-19 19:15: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楼春·登骊山,由高处观新题记
作者: 章士钊
柏人谁与通消息。此举无名煎太急。
杨妃化作寺人披,传恨谁为白居易。
江南不与同风色。曲水平芜千里碧。
骊山也当蒋山看,何必凿残无罪石。
白话文翻译:
这位柏树下的人,谁能传递我们的消息呢?这次的举动没有名分,心中焦急难忍。
杨贵妃化作寺中的侍女,传递的怨恨又有谁来替白居易承担?
江南的风光与此地并不同色。波光粼粼的水面,千里如绿毯。
骊山的美景,不逊色于蒋山,何必去雕刻那些无辜的石头?
注释:
- 柏人:指柏树下的人,古代诗词中常用柏树象征长寿或哀悼。
- 无名:没有名分或称号。
- 杨妃:指唐朝的杨贵妃,历史上与白居易有联系。
- 寺人:寺庙中的侍者或僧侣。
-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因写作《长恨歌》而闻名。
- 江南:中国南方地区,以风景秀丽著称。
- 曲水平芜:形容水面波光粼粼,景色如画。
- 蒋山:与骊山相对的山,暗喻美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章士钊,现代诗人和文学家,擅长古典诗词,作品多关注历史与人情,风格典雅。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登上骊山时,受到美景的触动,结合历史典故,表达对过去的思考与当下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骊山的美景为背景,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与人事变迁的深刻感慨。开头两句写人,提到“柏人”不知消息的焦虑,似乎在暗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情感的断裂。接着,提到杨贵妃化作寺人,传递着无奈和悲恨的情感,反映出历史人物在时光中变得模糊的状态。
在描绘江南的景色时,作者用“曲水平芜千里碧”展现了江南的秀美与宁静,而骊山的景色也不逊色于此,最后一句“何必凿残无罪石”则是对人们过度雕琢自然、破坏环境的批判,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珍视与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整首诗运用了历史与自然的对比,情感与理智的交织,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柏人谁与通消息:开篇设问,表达对消息传递的渴望与无奈。
- 此举无名煎太急:表达虽然行动急迫,但无名无分的无助感。
- 杨妃化作寺人披:杨贵妃的历史象征,展现时间的流逝及角色的变迁。
- 传恨谁为白居易:历史的怨恨与情感的传承,反映出人情的复杂。
- 江南不与同风色:对比江南与骊山的不同风貌,增强景色的对比。
- 曲水平芜千里碧:描述江南水面的美丽,意象生动。
- 骊山也当蒋山看:表明骊山的美不逊色于蒋山,强调自然风光。
- 何必凿残无罪石:呼吁人们珍惜自然,而不是破坏它。
修辞手法:
- 对比:骊山与江南的对比,增强诗的层次感。
- 象征:杨贵妃象征着历史的沉浮与人世间的情感。
- 设问:开头的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引入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历史与自然的交融,表达了对人情冷暖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珍重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柏树:象征长寿与哀愁。
- 骊山:代表美丽的自然景观,寄托情感。
- 杨妃:历史人物,象征爱情与哀愁。
- 江南:象征秀美的自然风光,柔情似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柏人”指的是谁?
- A. 柏树下的人
- B. 一位诗人
- C. 一位僧侣
-
诗中提到的“杨妃”是谁?
- A. 唐朝的皇后
- B. 唐朝的杨贵妃
- C. 一位寺人
-
诗中对比的两大风景是?
- A. 江南与骊山
- B. 蒋山与骊山
- C. 江南与北国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 - 白居易
- 《滕王阁序》 - 王勃
诗词对比:
- 章士钊的《玉楼春·登骊山》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均涉及历史与情感,前者更注重自然景观的描绘,后者则集中在爱情的悲剧上。两者在情感深度与文化意蕴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章士钊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