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鲁仲连
作者: 徐钧 〔宋代〕
布衣不肯帝强秦,
天下皆闻高士名。
何事劝降轻守节,
一书飞矢入聊城。
白话文翻译
鲁仲连身为布衣,坚决不愿屈服于强大的秦帝国,
他的高尚名声在天下间广为流传。
为何要劝降,轻易放弃节操呢?
一封书信如飞箭一般,射入了聊城。
注释
字词注释:
- 布衣:指平民百姓,这里指鲁仲连的身份。
- 帝强秦:指秦国的强大,表明当时秦国的统治地位。
- 高士:指品德高尚的人士。
- 劝降:劝说投降。
- 轻守节:轻易放弃节操。
- 聊城:地名,指聊城地区。
典故解析:
鲁仲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侠士,坚守正义,拒绝投降于强权。此诗提及的“飞矢入聊城”象征着迅速而坚定的决策,表现出鲁仲连的果敢与高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钧,宋代诗人,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外敌入侵的历史背景下。诗人以鲁仲连的事迹为引,表达了对忠诚与节操的坚守。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鲁仲连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忠义精神的崇敬。开篇以“布衣不肯帝强秦”引入,表现出鲁仲连身为平民却不屈从于强权的决心,展现出一种高尚的气节。接着“天下皆闻高士名”则突显了鲁仲连的名声和影响力,显示出即使是平民也能拥有崇高的理想与追求。
“何事劝降轻守节”中的“劝降”二字,带有强烈的批判意味,诗人质疑那些轻易放弃节操的人,反映出对忠贞不屈的强烈向往。最后一句“一书飞矢入聊城”,则以飞箭般的书信比喻鲁仲连的决意,传达出迅速而果断的态度,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与坚定。
整首诗情感真挚,激昂慷慨,展现了诗人对于忠义精神的赞美与向往,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理想和信仰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布衣不肯帝强秦:鲁仲连身为普通百姓,坚决不愿屈从于强大的秦国,表现出他不畏强权的精神。
- 天下皆闻高士名:鲁仲连的义举使他名声在外,成为了高尚品德的代表,显示出其影响力和受到的尊敬。
- 何事劝降轻守节:诗人对那些轻易放弃节操的人表示质疑,反映出对忠诚的强调。
- 一书飞矢入聊城:用飞矢比喻书信,表现鲁仲连迅速果断的态度,表达了他对理想与信仰的坚定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书信比作飞矢,突显其迅速与坚定。
- 对仗:整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表达的力量。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出对忠贞不屈、坚守节操的赞美,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不屈服于强权,保持高尚的品德与信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布衣:象征平民和普通人的坚持与勇气。
- 强秦:代表外来压迫与权力。
- 高士:象征高尚的品德与理想。
- 飞矢:象征迅速果断的决策与行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鲁仲连拒绝投降于哪一个国家?
- A. 汉
- B. 魏
- C. 秦
- D. 楚
-
诗中提到的“布衣”指的是什么?
- A. 皇帝
- B. 平民
- C. 士人
- D. 商人
-
诗人对“劝降”的态度是?
- A. 支持
- B. 中立
- C. 反对
- D. 不在乎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将进酒》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徐钧的《鲁仲连》与杜甫的《登高》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感慨,但前者更强调忠贞的精神,而后者则更多地展现了对国破家亡的无奈与悲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