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中逢老人
作者: 胡仲弓 〔宋代〕
头白不知今几龄,
儿时犹及见升平。
可怜野老无知识,
却认钱塘是汴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不知道自己已经多少岁了,回想起儿时仍能见到繁荣的景象。令人心疼的是这位乡下老人没有知识,却把钱塘(即钱塘江)误认为是汴京(即汴梁,今天的开封)。
注释:
- 头白:形容老人白发苍苍。
- 不知今几龄:不知道自己现在已经多大岁数了。
- 儿时犹及见升平:在他年轻的时候,仍然能看到国家的繁荣盛世。
- 可怜:令人感到可怜、心疼。
- 野老:乡下的老人。
- 无知识:没有知识或见识。
- 钱塘:指钱塘江,位于今浙江省。
- 汴京:古代的都城,今开封。
典故解析:
- 汴京:历史上著名的都城,代表着繁盛的国家和文化。
- 钱塘江: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著称,尤其是钱塘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仲弓,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闻名。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情风俗,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创作于诗人游山玩水时,碰见一位年迈的乡村老人,老人对社会变迁的无知和对国家繁荣的怀念引发了诗人的感慨。
诗歌鉴赏:
《山中逢老人》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老人对于自己年岁无知的状态,反映了年龄带来的失落感,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的变迁使得人们的认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诗人在写作时,借助“儿时犹及见升平”的回忆,表现出对昔日繁荣的怀恋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中“可怜野老无知识,却认钱塘是汴京”一联,既展示了老人对历史的无知,也隐含了对社会教育的忧虑。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老人的孤独和无奈,更是对社会文化传承的深刻反思。诗人在短短的几句中,通过简单的语言,传达出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头白不知今几龄:开篇便描绘了老人的形象,白发的老人对自己年纪的无知,暗示着对时间的无奈。
- 儿时犹及见升平:通过对比,回忆起年轻时的繁荣,营造了一种温暖而又伤感的情绪。
- 可怜野老无知识:对老人的同情,表明了诗人的关怀与对知识缺乏的批判。
- 却认钱塘是汴京:揭示了老人与现实的脱节,体现了历史变迁中人们认知的局限。
修辞手法:
- 对比:年轻时的繁荣与现在的无知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主题的表现力。
- 象征:钱塘与汴京的对比象征着历史的变迁与记忆的模糊。
- 拟人:通过老人这一形象,赋予了时间和历史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一位乡村老人的描绘,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诗人通过对老人的同情,反映出对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的思考,表达了对当下社会现状的关切与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发:象征着衰老与经历。
- 儿时:代表着无忧无虑的青春和繁荣的记忆。
- 汴京:象征着繁荣的文化与历史。
- 钱塘:象征着现实的局限和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汴京”指的是哪个城市?
A. 南京
B. 北京
C. 开封
D. 杭州 -
诗中老人对自己年纪的态度是怎样的?
A. 自豪
B. 无知
C. 愤怒
D. 幸福 -
诗中“可怜野老无知识”反映了什么?
A. 老人的智慧
B. 社会教育的缺失
C. 经济繁荣
D. 自然景观的美丽
答案:
- C. 开封
- B. 无知
- B. 社会教育的缺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现实的沉重思考,两者都通过个人情感反映出社会的变迁与历史的无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