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登经济楼)》
时间: 2025-01-01 13:41: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声甘州(登经济楼)
作者:李曾伯 〔宋代〕
上巍楼指顾剑东西,依然旧江山。
怅谁为荆棘,委渠天险,薄我风寒。
金瓯经营几载,鸿雁尚漂残。
一片迷棋局,著手良难。
犹幸红旗破贼,有竹边新报,喜听平安。
问纷纷遗事,一笑付凭栏。
愿天驱五丁壮士,挽岷峨生意兴春还。
斜阳外,梦回芳草,人老萧关。
白话文翻译
在高楼上俯瞩剑指东西,依然是那片古老的江山。
感叹谁在为荆棘而忧愁,任凭天险阻挡,寒风刺骨。
经营金瓯已有多年,鸿雁仍在空中飘荡。
一片混乱的棋局,着手难以入手。
但庆幸红旗已经击败了敌人,竹边传来新的消息,喜闻平安。
问起那些纷繁的往事,便只是一笑置之,任凭它随风而去。
愿天神能召唤壮士,将岷山的生意再度兴盛春回。
斜阳之下,梦中回到那芳草之地,岁月不饶人,已然苍老。
注释
- 巍楼:高大的楼阁。
- 指顾:指引和观看。
- 荆棘:荆棘丛生,象征困扰和艰难。
- 金瓯:指金色的瓯,象征国家的兴盛。
- 鸿雁:象征远方的消息。
- 迷棋局:象征复杂的局势。
- 红旗:代表革命或胜利的象征。
- 五丁壮士:五丁,古代神话中的壮士,象征强大的勇士。
典故解析
- 荆棘:出自《诗经》,常用来比喻困扰和艰难的处境。
- 鸿雁:在古代文学中,鸿雁常作为传递信息的使者。
- 红旗:象征着革命和胜利的标志,常用在历史诗词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君实,号白石,宋代词人,以豪放、清新著称,作品多描写历史与个人情感,常表现出对国家的忧虑与对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八声甘州》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势衰微之时,诗人通过对江山的感慨与历史的回忆,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八声甘州》以高楼为起点,诗人通过俯瞩江山的视角,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诗中反复提及“金瓯”、“鸿雁”等意象,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渴望和对历史的追思。开篇提到“旧江山”,展现了历史的延续性与不变的情感,随之而来的荆棘与天险,则暗示了国家当前的困境与艰辛。特别是“迷棋局”一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局势的复杂与难以应对。
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对胜利的期盼逐渐清晰起来,“犹幸红旗破贼”体现了对国家安宁的期望,传递了胜利的喜悦与希望。最后的几句则表现出对壮士的期待,愿意借助强大的力量来恢复国家的繁荣。全诗情感真挚,既有对过往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巍楼指顾剑东西,依然旧江山。
- 站在高楼上,指向东西,回望依旧的江山,表达对故土的眷恋。
-
怅谁为荆棘,委渠天险,薄我风寒。
- 叹息谁在为荆棘而忧愁,面对险阻与寒风,显示出内心的无奈与痛苦。
-
金瓯经营几载,鸿雁尚漂残。
- 经营金瓯多年,仍有鸿雁在空中漂流,象征着国家的动荡不安。
-
一片迷棋局,著手良难。
- 一片复杂的棋局,着手难以入手,暗示局势的复杂与个人的无能为力。
-
犹幸红旗破贼,有竹边新报,喜听平安。
- 但庆幸红旗已破敌,传来新消息,象征着对胜利的期待与希望。
-
问纷纷遗事,一笑付凭栏。
- 问起往事,只是一笑置之,表现出对往事的淡然与释怀。
-
愿天驱五丁壮士,挽岷峨生意兴春还。
- 希望天神能召唤壮士,恢复繁荣的愿望,体现了对未来的期盼。
-
斜阳外,梦回芳草,人老萧关。
- 斜阳之下,梦回往昔,岁月不饶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复杂的局势比作棋局,生动形象。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历史与时间拟人化,体现出诗人对往事的情感。
主题思想:
《八声甘州》深刻地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表现出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无奈,传达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对和平安宁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巍楼:象征着视野的开阔与高度的期望。
- 江山:代表国家的历史与未来。
- 荆棘:困扰与艰难,象征国家的动荡。
- 鸿雁:传递信息与希望的象征。
- 红旗:胜利与希望的象征。
- 五丁壮士:象征强大的力量与重振国家的愿望。
- 芳草:象征美好的过去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什么象征表达对国家未来的渴望?
A. 荆棘
B. 红旗
C. 鸿雁 -
“一片迷棋局”的意思是:
A. 事情简单明了
B. 事情复杂难以应对
C. 事情已经解决 -
诗中提到的“五丁壮士”象征什么?
A. 诗人的个人情感
B. 强大的力量与希望
C. 过往的历史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 苏轼:表达对家国的情怀和对未来的希望。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辛弃疾:同样表现出对国家的忧虑与期待。
诗词对比:
- 《登高》 - 杜甫: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的感慨,然而杜甫的作品更显悲壮,而李曾伯则更加希望与期待。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曾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