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郑巽坡咏菊并见寄韵二首》

时间: 2025-01-01 15:31:11

转蓬又是几三秋,客里常宜视鼎羞。

岭首舍梅无所有,衡阳断雁寄何由。

凄涼陈迹几年事,缱绻高情一夕留。

圣代断无车盖禁,诗筒毋惜到南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郑巽坡咏菊并见寄韵二首》
作者:李曾伯

转蓬又是几三秋,客里常宜视鼎羞。
岭首舍梅无所有,衡阳断雁寄何由。
凄凉陈迹几年事,缱绻高情一夕留。
圣代断无车盖禁,诗筒毋惜到南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天感受到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人在异乡感叹时光流逝,虽然身处客地,却时常感到羞愧。岭头上没有梅花可供欣赏,衡阳的孤雁又让我寄情何处。往事凄凉,几年间留下的痕迹令人感伤,但那份深情却在某个夜晚悄然留存。如今的圣代再也没有车马的禁忌,诗筒也不必吝惜送到南方的祝福。

注释

  1. 转蓬: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转蓬即为随风而转的蓬草,象征着无常和漂泊。
  2. 鼎羞:古代用鼎烹食,表示宴请或丰盛,但在此处表示客居他乡的羞愧之感。
  3. 岭首舍梅:岭头的梅花,暗指没有可以寄托情怀的景物。
  4. 衡阳断雁:衡阳的孤雁,象征着离别与思乡。
  5. 圣代:指理想的治世时代,诗中强调此时代没有过多的禁忌。
  6. 诗筒:用来装诗的筒,表达诗人对交流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生活在宋代,是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他的诗作多以山水和人生哲理为题材,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身处异乡之时,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诗中通过描绘菊花、秋天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李曾伯的这首《和郑巽坡咏菊并见寄韵二首》不仅仅是一首关于菊花的诗,更是对人生、孤独、和乡愁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转蓬”引入,立刻让人感受到诗人漂泊的状态,转蓬象征着不稳定的生活与心境,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他在外的孤独与无奈。

诗中提到的“岭首舍梅无所有”,传达出一种失落感,梅花象征着高洁与志向,而在这异乡的山岭上,诗人却感到一无所有,进一步加深了他的孤独感。接下来的“衡阳断雁寄何由”,则通过孤雁的意象,强化了离别的苦楚和对故乡的思念。

在最后两句,诗人提到“圣代断无车盖禁”,这是一种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暗示在这样的时代中,与朋友的诗歌交流是无拘无束的,而“诗筒毋惜到南州”则表现了他对友人诗情的珍惜,让人感受到友谊的美好。

整首诗既有自然景物的描绘,又深蕴哲理,情感细腻,展现了李曾伯深厚的文学修养与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转蓬又是几三秋:在漂泊中又经历了几个秋天,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漂泊的无奈。
  2. 客里常宜视鼎羞:身处客地,常常感到羞愧,暗示对家乡的愧疚与思念。
  3. 岭首舍梅无所有:在岭头没有梅花可赏,象征着失去的美好与孤独感。
  4. 衡阳断雁寄何由:衡阳的孤雁,让人感到寄托情感的无处,体现思乡之情。
  5. 凄凉陈迹几年事:往事的凄凉回忆,几年间的经历让人感慨。
  6. 缱绻高情一夕留:虽有深厚情感,却在某一夜晚显得尤为珍贵。
  7. 圣代断无车盖禁:理想的社会没有车马的禁忌,表达对自由交流的渴望。
  8. 诗筒毋惜到南州:珍惜诗歌的交流,愿意将诗歌送往南方,表达友谊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转蓬”,形象地反映出漂泊的心境。
  • 对仗:如“凄凉陈迹”和“缱绻高情”,形成了有节奏感的对比。
  • 意象:花、雁、岭等意象的运用,增添了诗的层次感和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孤独与思乡,表现了诗人在异乡的情感纠葛,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展现了深厚的文化情感与人文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转蓬:象征漂泊与无常。
  2. 菊花:象征高洁与坚韧,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志向。
  3. 孤雁:代表离别与思念的情感。
  4. 岭头:自然的意象,反映诗人对美景的向往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曾伯的“转蓬”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生命的希望
    B. 漂泊与无常
    C. 美好的回忆

  2. 诗中提到的“衡阳断雁”所表达的情感是? A. 喜悦
    B. 思乡与离别
    C. 自由

  3. 诗的最后两句强调了什么? A. 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B. 对诗歌的厌恶
    C. 对自然的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都是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了思乡的情感。

诗词对比

李曾伯的诗与陶渊明的作品相比,都有着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苦乐的深刻理解,但李曾伯更强调人际关系中的情感交流,而陶渊明则多通过自我反思表达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人李曾伯研究》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