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从弟濛赴饶州》

时间: 2025-01-14 01:39:55

京城南去鄱阳远,风月悠悠别思劳。

三领郡符新寄重,

再登科第旧名高。

去程江上多看堠,迎吏船中亦带刀。

到日更行清静化,春田应不见蓬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从弟濛赴饶州
张籍 〔唐代〕
京城南去鄱阳远,风月悠悠别思劳。
三领郡符新寄重,再登科第旧名高。
去程江上多看堠,迎吏船中亦带刀。
到日更行清静化,春田应不见蓬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道,京城到鄱阳的距离遥远,离别时的风月令人思绪繁杂。你获得了新的任命,重新登上了科举的高峰。前往的路上,江边的风景令人留念,迎接你的官员在船中也带着刀剑。到达目的地时,清幽的环境将会让人如释重负,春天的田野里也不会再看到杂草丛生。

注释

  • 京城:指长安,即唐代的首都。
  • 鄱阳:指鄱阳湖,位于江西省,是唐代的一个重要地区。
  • 风月:指自然景色以及与之相关的情感。
  • 郡符:指地方官职的任命文书。
  • 科第:指科举考试的名次。
  • :指船只停靠的地方。
  • 迎吏:指迎接你的官员。
  • :象征权力和地位。
  • 清静化:指安静和平和的状态。
  • 蓬蒿:指杂草,象征贫瘠和荒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约766年-830年),字公诚,晚唐诗人,曾任职于地方和中央,擅长描写人情世态和自然景色,其诗风清新、沉稳,常常表现出对世事的思考与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科举制度盛行的时期,诗人通过送别从弟,表达了对家人的关心和对前程的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举的重视和对仕途的憧憬。

诗歌鉴赏

这首《送从弟濛赴饶州》是张籍为其从弟濛送行所作,诗中充满了浓浓的离别之情。开头两句通过描绘京城到鄱阳的遥远距离,点明了离别的悲伤和思念之情,风月的悠然带来无尽的思绪,仿佛在诉说着离别之际的忧伤。接着,诗人提到从弟获得新的任命,表达了对其前途的祝福和期望,这种转折让全诗的情感更加丰富。

在写到行程时,诗人用“江上多看堠”来描绘沿途的风景,表现出对故土的眷恋与不舍;而“迎吏船中亦带刀”则暗示了这一行程的正式与权力的象征,显示了从弟即将进入新生活的复杂感受。最后,诗句“到日更行清静化,春田应不见蓬蒿”则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希望他能在新的环境中获得安宁与富足。

整首诗以清新流畅的语言,将离别的伤感与对未来的期许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情感真挚而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京城南去鄱阳远:开篇描绘了从京城到鄱阳的距离,突显离别的遥远和艰辛。
  2. 风月悠悠别思劳:描写自然景色的悠然,同时引发离别的思绪,感情愈加沉重。
  3. 三领郡符新寄重:提到从弟获得新的官职,寄予厚望。
  4. 再登科第旧名高:强调科举的重要性,表现诗人对从弟的祝福。
  5. 去程江上多看堠:表现出旅途中对美景的欣赏,带有一丝不舍。
  6. 迎吏船中亦带刀:暗示权力象征,反映出从弟即将面对的新生活。
  7. 到日更行清静化:期待未来的安宁与清静。
  8. 春田应不见蓬蒿:希望新环境中能够丰收,象征美好未来。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如“风月悠悠”对仗工整,展现了自然与情感的呼应;“刀”则是一种象征,暗示权力与责任的重担。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亲人的关心与祝福,既有离别的伤感,也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体现了人际间的深厚情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京城:象征繁华与权力。
  • 鄱阳:象征新生活和希望。
  • 风月:象征思念与自然。
  • 郡符:象征权力与地位。
  • :象征责任与挑战。
  • 春田:象征繁荣与丰收。
  • 蓬蒿:象征贫困与荒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该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张籍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京城南去鄱阳远”,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故乡的怀念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离别的忧伤
    • D) 对权力的渴望
  3. “刀”在诗中象征了什么?

    • A) 武器
    • B) 权力与责任
    • C) 生活的艰辛
    • D) 亲情的牵挂

答案

  1. B) 张籍
  2. C) 对离别的忧伤
  3. B) 权力与责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 王之涣
  •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送别》相比,张籍的《送从弟濛赴饶州》更侧重于对离别的细腻描写和对未来的展望,而《送别》则强调了离别的痛苦与对过往的怀念,展现出两种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