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箕山僧》

时间: 2025-01-07 22:11:52

久住空林下,长斋耳目清。

蒲团借客坐,石磹甃人行。

似鹤难知性,因山强号名。

时闻衣袖里,暗掐念珠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箕山僧
作者: 张籍 〔唐代〕

久住空林下,长斋耳目清。
蒲团借客坐,石磹甃人行。
似鹤难知性,因山强号名。
时闻衣袖里,暗掐念珠声。

白话文翻译:

这位僧人长年住在空旷的森林中,清净的斋食使他的耳目变得更加清明。
我坐在他借给我的蒲团上,听着石磹上行人走动的声音。
他像鹤一样难以揣测其性情,因而在山中被称作“强号”。
不时,我能听到他衣袖里暗自掐念珠的声音。

注释:

  • 久住:长时间居住。
  • 空林:空旷的树林。
  • 长斋:长时间的素食。
  • 蒲团:佛教徒坐的垫子。
  • 石磹:石头做的座位或台阶。
  • 似鹤:像鹤一样,鹤通常象征高洁。
  • 强号名:强行取名,或因山而得名。
  • 暗掐:轻声地掐念珠,表示默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籍,唐代诗人,字师德,号宗之,生于公元766年,卒于公元830年。他的诗风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笔,尤其擅长写田园诗和咏怀诗。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张籍在山中游览时,受到僧人清净生活的启发,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僧人生活状态的赞美。

诗歌鉴赏:

《赠箕山僧》是一首描绘隐士生活的诗,透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描写,流露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情感。诗人以“久住空林下”开篇,展现了僧人长期隐居于此的生活状态,既有对自然的亲近,也有心灵的宁静。接下来的“长斋耳目清”更是强调了素食带来的清明和心灵的澄澈。

诗中借助“蒲团”和“石磹”等意象,描绘出僧人的生活场景,简洁而生动。通过“似鹤难知性”一句,诗人将僧人的性情与高洁的鹤相提并论,暗示了其内心的深邃与难以捉摸。最后一句“暗掐念珠声”,则通过细腻的声音描写,进一步深化了僧人修行的氛围与心境。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僧人的生活状态,更是对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认同,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久住空林下:长时间栖息在空旷的树林之下,表达出僧人的隐居状态。
  2. 长斋耳目清:通过长时间的素食,耳朵和眼睛都变得清明,暗示心灵的清澈。
  3. 蒲团借客坐:僧人友好地借出蒲团,让我坐下,展示了他的好客。
  4. 石磹甃人行:坐在石头做的座位上,听到行人经过的声音,产生了宁静的氛围。
  5. 似鹤难知性:像鹤一样,难以揣测其内心的性情,表明僧人的高洁。
  6. 因山强号名:因山而得名,说明僧人的身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7. 时闻衣袖里,暗掐念珠声:偶尔听到他掐念珠的声音,进一步渲染了修行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僧人比作鹤,强调其高洁的性情。
  • 对仗:如“蒲团借客坐,石磹甃人行”,形成音韵和谐的对称结构。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空林:象征着寂静与自然的和谐。
  • 蒲团:代表佛教文化与修行生活。
  • 念珠:象征着修行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久住空林下”的意思是: A. 长时间待在森林里
    B. 在城市中生活
    C. 旅行到山外
    D. 难以离开

  2. “似鹤难知性”中的“鹤”象征: A. 低俗
    B. 高洁
    C. 平凡
    D. 忙碌

  3. 诗的主要主题是: A. 对城市生活的赞美
    B. 追求内心宁静与隐逸生活
    C. 对名利的渴望
    D. 描绘战斗场景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诗词对比

  • 《终南山》与《赠箕山僧》在隐逸主题上有相似之处,王维通过自然景色渲染隐士的高洁与超脱,张籍则通过对僧人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示其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张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