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题马国权补订急就章偏旁歌译注》

时间: 2025-01-01 04:44:39

笔精点画最关心。

声价重鸡林。

欲从急就论家法,溯汉兴、还待钩沉。

亥豕鲁鱼能却,龙僵虎踣齐喑。

个中真草耐追寻。

未悔作书淫。

神游戈磔流沙际,独依依、坠简尘深。

墙壁颠张狂素,人间共宝南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入松 题马国权补订急就章偏旁歌译注
饶宗颐

笔精点画最关心。
声价重鸡林。
欲从急就论家法,
溯汉兴还待钩沉。
亥豕鲁鱼能却,
龙僵虎踣齐喑。
个中真草耐追寻。
未悔作书淫。
神游戈磔流沙际,
独依依坠简尘深。
墙壁颠张狂素,
人间共宝南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深切关注与思考。作者提到笔墨的精细与画作的重视,强调声价和名声的重要性。接着,诗中提到要从急就章的技法中探讨书法的家法,追溯到汉代的兴起,还需要深入研究。亥和豕的象形字能否相互转换,龙和虎的状态变得沉默无声。诗人认为真正的草书值得深入追寻,而自己也不后悔对书法的沉迷。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在流沙边缘的神游,感到孤独而沉重。最后,墙壁上张狂的素白与人间共宝的南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注释

字词注释

  • 笔精点画:指书法的技艺精细。
  • 声价重鸡林:形容书法在艺术界的声望。
  • 急就论家法:急就章即为书法的一种技法,论及书法的家规和技法。
  • 钩沉:深挖和研究。
  • 亥豕鲁鱼:亥和豕是古代的象形字。
  • 龙僵虎踣:形容龙和虎的状态无生气。
  • 真草:真正的草书。
  • 戈磔流沙:形容在流沙中神游的状态。
  • 南针:指南针,象征方向和宝贵之物。

典故解析

  • “亥豕”与“鲁鱼”均为古代汉字的象形表现,体现了汉字书法的复杂性和深邃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饶宗颐(1917-2018),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文化学者,擅长古典文学与历史研究。他的作品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深受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饶宗颐对书法及其技艺的探索与思考中,反映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敬仰之情,饶宗颐以精妙的笔触探讨了书法的内涵与外延。诗中不仅关注书法的技法与技巧,更深入到书法背后的文化根源与历史背景。通过对字形的比喻与隐喻,诗人将书法与自然、生命和历史相结合,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的艺术追求。

诗的最后两句,描绘了诗人在书法创作中的孤独与坚持,展现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墙壁上的张狂与人间的南针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书法艺术在繁杂的人生中所占据的独特位置。整体来看,诗歌不仅是对书法的赞美,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笔精点画最关心:强调书法的细腻与重要性。
  2. 声价重鸡林:书法在艺术界的声望和价值。
  3. 欲从急就论家法:希望从书法技法中探讨传统的家法。
  4. 溯汉兴还待钩沉:追溯汉代书法的兴起,还需要深入研究。
  5. 亥豕鲁鱼能却:探讨古汉字的象形转换。
  6. 龙僵虎踣齐喑:比喻书法的沉寂与缺乏生气。
  7. 个中真草耐追寻:真正的草书值得深入追寻。
  8. 未悔作书淫:对书法的沉迷并不后悔。
  9. 神游戈磔流沙际:形容在创作中神游的状态。
  10. 独依依坠简尘深:感受到孤独与书法创作的沉重。
  11. 墙壁颠张狂素:墙壁上张扬的素白。
  12. 人间共宝南针:人间珍贵的南针,象征方向和指导。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龙僵虎踣”形容书法的沉寂。
  • 拟人:赋予书法以生动的情感。
  • 对仗:在诗句中使用对称的结构,增强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书法艺术的探讨与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切热爱与对书法技艺的执着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书法技艺。
  • 龙、虎:象征力量与生气。
  • 流沙:象征创作过程中的不稳定与迷惘。
  • 南针:象征方向和指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该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饶宗颐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急就章”是什么?

    • A. 一种书法技法
    • B. 一种绘画技法
    • C. 一种诗歌形式
    • D. 一种音乐风格
  3. “墙壁颠张狂素”中的“张狂”意指什么?

    • A. 温柔
    • B. 放肆
    • C. 安静
    • D. 和谐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书法论》:探讨书法的理论与实践。
  • 《古诗十九首》:展现古典诗词的魅力。

诗词对比: 与苏轼的《题西林壁》相比,两者都反映了对艺术的思考与追求,但饶宗颐更侧重于书法的技艺与文化内涵,而苏轼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两者在主题与情感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思想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 《饶宗颐书法作品集》
  3.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