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杂感六首
作者: 黎廷瑞 〔宋代〕
孙子传世世,木石穷年年。
太行亦可移,沧海终欲填。
入圣谅非难,惧君心不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与人性的思考。诗中提到:“孙子传世世”,意味着孙子的智慧和思想能够传承千年,表明了人类智慧的永恒价值。“木石穷年年”则暗示着自然界的恒久。接下来“太行亦可移,沧海终欲填”强调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渺小与无奈,甚至连巍峨的太行山与浩瀚的沧海都可能改变,暗示变迁是无可避免的。最后两句“入圣谅非难,惧君心不怪”表达了对智慧与理解的追求,然而对他人内心的疑虑与惧怕却是难以消除的。
注释
- 孙子: 指《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其智慧被世代传颂。
- 穷年年: 形容时间的流逝和长久不变。
- 太行: 太行山,是中国著名的山脉,象征着坚固与永恒。
- 沧海: 指大海,象征着广阔与深邃。
- 入圣: 进入圣人的境界,象征智慧与道德。
- 惧君心: 对他人内心情感的担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廷瑞,宋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著称。诗作多以哲理见长,表达对人生、自然与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彼时社会动荡,学术思想纷杂,作者通过诗歌表达对历史的反思与对人心的理解,反映了他对时代的关切。
诗歌鉴赏
《杂感六首》展现了黎廷瑞对历史、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思考。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孙子”和自然的描绘,传达了时间的无情与智慧的永存。诗人通过“太行可移,沧海欲填”的对比,强调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力,展现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感。此外,诗的最后两句则转向内心的探求,表达了对自身智慧的渴望,却又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产生了担忧。这种情感的转变,使整首诗在哲理与情感之间取得了平衡,令读者不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引发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孙子传世世: 指孙子的智慧流传至今,强调其影响力。
- 木石穷年年: 自然的恒久不变,时间流逝。
- 太行亦可移: 即使是坚固的太行山也可能移动,反映自然的变迁。
- 沧海终欲填: 大海虽大,最终也会被填满,暗示一切都可能改变。
- 入圣谅非难: 达到圣人智慧并不困难,暗示对智慧的渴望。
- 惧君心不怪: 对他人内心的担忧,表达了对人际理解的困惑。
修辞手法: 此诗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对比“太行”与“沧海”的变化,象征着时间与历史的流动;同时,通过“孙子”与“入圣”的对照,表现了智慧的传承与个体内心的挣扎。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历史智慧的追求,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也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困惑和不安,表达了对智慧与理解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孙子: 代表智慧与策略,象征学问的传承。
- 木石: 象征自然的恒久与不变,反映了时间的流逝。
- 太行: 象征坚固与永恒,代表自然的伟大。
- 沧海: 象征深广与神秘,反映人类渺小。
- 圣人: 象征理智与道德,代表人类追求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孙子传世世”中的“孙子”指的是:
A. 孙子的家庭
B. 孙武
C. 孙子兵法
D. 以上皆是 -
诗中提到的“太行”象征着:
A. 水的流动
B. 人的渺小
C. 自然的恒久
D. 历史的变迁 -
诗的最后一句“惧君心不怪”表达了:
A. 对他人内心的信任
B. 对他人内心的担忧
C. 对他人的赞美
D. 对他人的无所谓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by 张若虚:同样探讨时间与自然的主题。
- 《静夜思》by 李白:表达了对人心的思考与哲理。
诗词对比:
- 黎廷瑞的《杂感六首》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反映了对历史与自然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内心的探索,而后者则以壮丽的自然景观展现人心的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诗经》
- 《中国古典诗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