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寺郊丘侧,钟鱼晓未喧。
双林有遗骨,瑞萼记名园。
粒石嗟余饭,神槌想叩门。
蚕桑犹有谒,鼓舞动山村。
白话文翻译:
在古老的寺庙旁边的山丘上,晨钟与鱼鸣声未曾打扰。
双林中还留有古人的遗骨,瑞气盈盈的梅花树记载着这个园子的名字。
碎石让我想起了那未吃完的饭菜,神槌似乎想要敲响寺门。
即使是蚕桑也仍然有朝拜的仪式,鼓声和舞姿在山村中回荡。
注释:
- 古寺:指的是历史悠久的寺庙。
- 郊丘:指的是寺庙附近的丘陵。
- 钟鱼:晨钟敲响的声音与水中鱼的鸣叫。
- 双林:可能指的是两片树林,暗示着古代的墓地。
- 瑞萼:指的是美好的梅花,象征着吉祥的事物。
- 粒石:指小石子,暗指过去的食物。
- 神槌:指敲响寺庙的神圣之槌。
- 蚕桑:指养蚕和种桑,暗示农村的生活。
- 鼓舞:指村庄中的庆祝活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元吉是宋代的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学繁荣的时代。他的诗作常常展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对龙华寺的描绘,表达了对古寺的敬仰以及对人文历史的感慨。诗中的意象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结合,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索与对传统的尊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清晰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古老寺庙的宁静氛围和历史感。开头两句中,作者以“古寺郊丘侧”引入,营造出一种幽静的环境,晨钟与鱼鸣的意象交织,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安宁。接下来的“双林有遗骨”表明此地曾是人们的归宿,历史的沉淀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珍贵。
“瑞萼记名园”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梅花的美丽与吉祥让人感受到希望与生机。诗中“粒石嗟余饭”一语,隐喻着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和对未尽之事的叹息,表现了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生活的感慨。
最后两句“蚕桑犹有谒,鼓舞动山村”,则将目光转向农村的生活,表现出对乡村文化的眷恋和对传统习俗的认可。整首诗在宁静中透出一丝伤感,同时又充满了对生命和历史的敬畏,体现了韩元吉的深邃思考和细腻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寺郊丘侧:指古老的寺庙位于郊外的小山丘旁,构建出一幅静谧的画面。
- 钟鱼晓未喧:晨钟与鱼鸣声相伴,未曾打扰,营造了清晨的宁静氛围。
- 双林有遗骨:树林中隐含着古人的遗骸,暗示历史的深邃和人类的无常。
- 瑞萼记名园:梅花象征着吉祥,表明这里曾经是一个有名的园子。
- 粒石嗟余饭:小石子让人想起未吃完的饭,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
- 神槌想叩门:神圣的锤子似乎想要敲响寺庙的大门,象征着对信仰的渴望。
- 蚕桑犹有谒:即使在农村,养蚕和种桑的习俗依然存在,表现了对传统的坚持。
- 鼓舞动山村:鼓声和舞蹈使得山村充满生气,展现了乡村的活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古寺比作时间的见证,暗示历史的积淀。
- 拟人:将神槌拟人化,表现出对信仰的渴望。
- 对仗:诗句之间的工整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古寺及周围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对传统的敬重,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寺:象征着历史和文化的深厚积淀。
- 晨钟: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节奏。
- 双林:隐喻着人类的记忆与遗忘。
- 瑞萼:象征着希望与吉祥的生活。
- 蚕桑:体现了乡村的传统与文化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古寺位于何处?
- A. 城市中心
- B. 郊丘侧
- C. 海边
-
“瑞萼”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鸟
- B. 梅花
- C. 石头
-
诗中提到的“粒石”象征什么?
- A. 快乐
- B. 过去的食物
- C. 奢侈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对比韩元吉的《龙华寺傅大士真身像》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以及对历史的思考。韩元吉更侧重于对古寺的描绘和对传统的思索,而王维则通过山水寄托个人情感,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