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同寻上阳故宫路》

时间: 2025-01-04 10:05:02

上阳门外云连草,车马遥遥往来道。

昔王游豫几何年,今人岂识当时好。

明珠翠羽已成尘,道上行人几番老。

当时秋天落宫板,今此婆娑皆合抱。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忆同寻上阳故宫路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上阳门外云连草,
车马遥遥往来道。
昔王游豫几何年,
今人岂识当时好。
明珠翠羽已成尘,
道上行人几番老。
当时秋天落宫板,
今此婆娑皆合抱。


白话文翻译:

在上阳门外,云彩与草地相连,
车马在遥远的道路上来往不绝。
昔日的王公贵族在这里游玩已是多年,
今天的人又怎能明白当时的美好呢?
曾经的明珠和翠羽如今都已变为尘埃,
道路上的行人也经历了几度衰老。
当年秋天宫殿的木板落下,
如今的树影婆娑,皆已可以合抱。


注释:

  • 上阳门:古代宫殿的门名,象征着进入旧时的王室生活。
  • 云连草:云彩与草地相连,描绘出自然的景象。
  • 昔王游豫:指过去的王公贵族在此游玩。
  • 明珠翠羽:象征奢华的物品,暗示繁华已逝。
  • 道上行人:指过客,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无常。
  • 婆娑:形容树影摇曳,生动活泼的样子。

典故解析:

  • 王游豫:指古代王公贵族的游乐生活,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 明珠翠羽:隐喻过去的繁华与奢侈,现今已不复存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主张“以史为鉴”,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影响。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反映出作者对昔日繁华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创作之时,社会动荡不安,司马光的诗作既有个人情感也映射了社会变迁。


诗歌鉴赏:

《忆同寻上阳故宫路》是一首充满怀旧情绪的诗。通过描绘昔日繁华的场景,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当下的感慨。开篇以“上阳门外云连草”引入,表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随后转向描写车马往来的繁忙,形成鲜明对比。古代王公贵族的游乐生活与当今的平淡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感慨“今人岂识当时好”,突显了对美好往昔的深切怀念。

诗中“明珠翠羽已成尘”,用极具象征性的词语,勾勒出昔日繁华的消逝,令人唏嘘不已。同时,“道上行人几番老”则通过描写行人,反映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情感深度。结尾“今此婆娑皆合抱”则以自然景象作为结尾,留给读者一种对比与反思的余韵,仿佛在提示人们珍惜当下,而非单纯追忆过去。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兼具历史感与哲理性,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与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上阳门外云连草: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暗示着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2. 车马遥遥往来道:表现出人们的繁忙与生活的多样性。
  3. 昔王游豫几何年:引入历史,回忆昔日王公贵族的游乐。
  4. 今人岂识当时好:感叹今天的人无法理解过去的美好。
  5. 明珠翠羽已成尘:象征曾经的奢华已不复存在。
  6. 道上行人几番老: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无奈。
  7. 当时秋天落宫板:回忆过去的景象,暗示历史的断裂。
  8. 今此婆娑皆合抱:以自然景象收尾,形成对比,余韵悠长。

修辞手法:

  • 比喻:明珠翠羽比喻奢华的生活。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排比:通过多次提及时间与景象,增强情感的连贯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旧日繁华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反映了人类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生活的哲理性追问。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上阳门:历史的象征,代表着过去的辉煌。
  • 明珠翠羽:奢华的象征,暗示过去的繁华与美好。
  • 行人:象征时间的流逝,人与人之间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昔王游豫”指的是谁的游乐生活?
    a) 平民百姓
    b) 王公贵族
    c) 农民

  2. “明珠翠羽已成尘”中的“尘”是什么意思?
    a) 繁华
    b) 尘埃,象征消逝
    c) 土壤

  3. 诗中提到的“婆娑”形容的是?
    a) 人的舞姿
    b) 树影摇曳
    c) 水波荡漾

答案:

  1. b) 王公贵族
  2. b) 尘埃,象征消逝
  3. b) 树影摇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 杜甫的《春望》:反映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

诗词对比:
对比司马光与王维的作品,王维的《鹿柴》同样表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但其情感更为内敛,侧重于个人的宁静。而司马光的作品则更强调历史的对比与时光的流逝,情感更为深沉。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资治通鉴》相关研究
  • 司马光生平与文学风格的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