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霄真福地,上帝自高居。
鹤语依轩竹,龙鸣出水渠。
松台春草发,石壁晚花疏。
自有乾坤大,何须步碧虚。
白话文翻译:
洞霄是个真正的福地,上帝在此高居不下。
鹤在竹旁轻声鸣叫,龙在水渠中发出声响。
松台上的春草刚刚发芽,石壁上晚开的花散落稀疏。
天地本有其大,不必再去寻觅那碧蓝的虚空。
注释:
- 洞霄:指仙境或神仙居所,象征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 真福地:真正的福地,意指一个理想的、祥和的地方。
- 上帝:在此引申为最高的神灵或自然的主宰。
- 鹤语:鹤的鸣叫,象征着高雅和宁静。
- 龙鸣:传说中龙的叫声,象征着权威和神秘。
- 松台:松树生长的地方,象征自然的生机与长寿。
- 石壁晚花:石壁上晚开的花朵,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乾坤大:指天地广大,暗示宇宙的浩瀚。
- 步碧虚:寻求虚无缥缈的理想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曾禹是清代的一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的情趣。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清代,正值文人追求隐逸生活、回归自然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的美景,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文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洞霄宫》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与哲理思考的古诗。诗的开头“洞霄真福地,上帝自高居”便设定了一种超凡的意境,洞霄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精神上的理想境地。诗人将自然界的元素——鹤、龙、松、石壁等融入其中,展现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观。鹤的轻声细语与龙的壮丽鸣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象征着宁静与优雅,后者则代表着力量与威严。
在描绘春草与晚花的生长时,诗人用“春草发”和“晚花疏”表现出生命的轮回与无常。松与石的意象则传达了自然的坚韧与岁月的流逝。这些意象的交织,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与感悟。
最后一句“自有乾坤大,何须步碧虚”点明了诗的主题。诗人认为,天地本身就是广阔而丰富的,无需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理想。此句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接受与理解。整首诗在意境上既有高远,又不失亲切,既表达人生哲理,也展现出自然的美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洞霄真福地:描绘一个理想的境地,暗示高洁的生活理想。
- 上帝自高居:暗示这一境地的神圣与崇高。
- 鹤语依轩竹:鹤的叫声在竹林间隐隐传来,营造出一种安静的氛围。
- 龙鸣出水渠:水渠中龙的鸣叫,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松台春草发:春天的草在松台上生长,展现了生命的盎然。
- 石壁晚花疏:石壁上晚开的花朵,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自有乾坤大:天地本身就是辽阔的,不必再追求其他。
- 何须步碧虚:不需要去追寻虚无缥缈的理想境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洞霄比喻为理想的生活地。
- 拟人:鹤和龙的鸣叫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提醒人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而不是追逐虚无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洞霄:象征高洁的理想与追求。
- 鹤:象征优雅、长寿与自在。
- 龙:象征力量、权威与神秘。
- 松:象征坚韧与长寿。
- 花:象征生命的美丽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洞霄宫》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清代
- D. 明代
-
诗中的“鹤语依轩竹”中“鹤”象征什么?
- A. 力量
- B. 优雅
- C. 智慧
- D. 财富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理想的渴望
- B. 对现实的接受
- C. 对过去的怀念
-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C. 清代
- B. 优雅
- B. 对现实的接受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陆曾禹《洞霄宫》与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洞霄宫》更强调理想的追求与哲理,而《山居秋暝》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与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陆曾禹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