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五日酴醾洞醉中》
时间: 2025-01-06 13:44: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月十五日酴醾洞醉中
木香架下春未饶,
累累丛蕤方弄娇。
含香不吐有时发,
只须十日晴光牢。
满腔酝藉固有在,
花心雅欲投金焦。
逐时消遣老者事,
颇与酒兴无花妖。
不妨掇缬细咀嚼,
与知味者相招邀。
而况逢迎骨肉亲,
酒无清浊和粕浇。
百年此乐能几日,
今日何日何花朝。
谁知醉无以将还自愧,
终不如独醒君子赋离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的是二月十五的春天,春意尚未浓厚,香木架下的花朵开始娇嫩地开放。花虽含香却不愿吐露,若能有十天的晴天,花香便会释放出来。诗人在这里感慨,心中情感已经酝酿,只待外在的环境来滋润。与其消遣老年人的生活,还不如尽情享受酒兴。可以邀请懂得品味的人一起分享,尤其是与亲人相聚时,酒的清浊都不再重要。人生百年,这样的乐趣能有多少日子呢?今天又是个什么日子,花又开得怎样?谁知道醉酒之后,再次清醒时的羞愧,终究比不上独醒的君子所吟的《离骚》。
注释:
- 木香架:指架设在园中供香木生长的架子。
- 累累丛蕤:指花朵繁盛的样子。
- 含香不吐:指花朵含有香气但不愿意完全散发。
- 十日晴光牢:只需十天的晴天,花香就会完全释放。
- 满腔酝藉:指内心的情感醇厚已久。
- 酒兴:指饮酒的兴致。
- 百年此乐能几日:人生短暂,享乐的日子不多。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著,宋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其作品多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春天,作者在酴醾洞中饮酒,抒发对春天的感受及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现出了作者对酒与生活的热爱。开头部分“木香架下春未饶”,用生动的自然景象引入,营造了春天的氛围。紧接着,作者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诗人在饮酒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快乐的珍贵,尤其是与亲人共享美好时光的珍惜。在最后,作者通过对“醉”与“醒”的比较,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醉酒虽美,但清醒后对生活的反思更为深刻。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出宋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木香架下春未饶:描绘春天尚未完全到来。
- 累累丛蕤方弄娇:花朵繁盛,展现出娇嫩的姿态。
- 含香不吐有时发:花香虽隐秘,却潜藏着释放的潜力。
- 只须十日晴光牢:天气的影响对花香的释放至关重要。
- 满腔酝藉固有在:内心情感的酝酿已久。
- 花心雅欲投金焦:对美的追求让人心向往之。
- 逐时消遣老者事:反思老年人的生活。
- 颇与酒兴无花妖:酒兴更为重要。
- 不妨掇缬细咀嚼:与知己共享美好。
- 而况逢迎骨肉亲:与家人聚会更显珍贵。
- 酒无清浊和粕浇:无论酒的品质,重要的是情谊。
- 百年此乐能几日:人生短暂,珍惜快乐时光。
- 今日何日何花朝:对当下时光的思考。
- 谁知醉无以将还自愧:醉酒后的反思与羞愧。
- 终不如独醒君子赋离骚:清醒后的思考更深刻。
-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含香不吐”形象地描绘了花朵的状态,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情感的寄托。
-
主题思想:诗歌表现了对春天的热爱,对饮酒的享受,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传达了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主题。
意象分析:
- 春:象征着希望与生命的复苏。
- 酒:象征着欢愉与人际关系的温暖。
- 花:象征着美好与易逝的时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木香架”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酒
- B. 花架
- C. 一种乐器
- D. 一种果树
-
诗人认为人生的乐趣能有多少天?
- A. 一年
- B. 百年
- C. 几天
- D. 无数天
-
“醉无以将还自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自豪
- B. 羞愧
- C. 快乐
- D. 兴奋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李白
- 《饮酒》:陶渊明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与陈著的诗一样,均表现了饮酒时的愉悦与对人生的思考。李白的诗歌更为豪放,强调个体的自由与洒脱,而陈著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与人际关系的温暖。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论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