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通追赋洛中杂题和尝历览者六章其一伊川》

时间: 2025-01-06 11:53:51

山断泻伊流,滩声朝暮急。

东渡马将登,西堤人已立。

日看东西舟,争途如不及。

谁见捕鱼郎,寒蓑雨中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断泻伊流,滩声朝暮急。
东渡马将登,西堤人已立。
日看东西舟,争途如不及。
谁见捕鱼郎,寒蓑雨中湿。

白话文翻译:

山峦断裂,伊水奔流,河滩的水声在早晚之间急促不已。
东边的渡口,马已经准备好要渡过,西岸的堤坝上,人们早已等候。
日头下,我望着东西两岸的小船,争相驶向目的地,仿佛都来不及。
谁来看到那捕鱼的年轻人,寒冷的蓑衣在雨水中湿透了。

注释:

  • 山断:山势陡峭,河水从中奔泻而出。
  • 伊流:指伊水,古代一条著名的河流。
  • 滩声:河滩的水流声。
  • 东渡:指向东边渡口渡河。
  • 马将登:马匹准备渡过河。
  • 西堤:指河的西岸堤坝。
  • :船只。
  • 捕鱼郎:捕鱼的年轻人。
  • 寒蓑:用草或竹制成的蓑衣,防雨用。

典故解析:

“伊川”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指代特定的水域,象征着自然景观的优美与生命的流动。诗中描绘的场景体现了水乡的生机与劳动者的辛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鹤汀,宋代诗人,官员,因其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被誉为“山水诗派”的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梅尧臣游历洛阳时,受自然景观和当地生活场景的启发,表达了对生命流动与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们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生动的水乡图景。诗的开头“山断泻伊流”,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象,给人一种磅礴之感。“滩声朝暮急”则通过声音的描绘,增强了场景的动感和时间的流逝感,暗示了生活的急促与赶忙。

随后,诗人刻画了渡口的繁忙,东渡的马和西堤的人,无不传达出人们在自然面前的忙碌与生存的无奈。最后一联的“寒蓑雨中湿”,则将目光聚焦于捕鱼郎的艰辛,显示出劳动者在自然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整首诗情景交融,构建出一种鲜活的生活画面,既有自然的气象,又有人生的思考,深刻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的流动性与不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断泻伊流:山的断裂使得伊水奔流而下,展示了自然景观的壮丽。
  2. 滩声朝暮急:河滩的水声在早晚急促而响亮,象征时间的流逝。
  3. 东渡马将登:东边的渡口,马匹准备过河,暗示人们的迁徙与生活的流动。
  4. 西堤人已立:西岸已经有人等候,表现出人们的忙碌与期待。
  5. 日看东西舟:阳光下,船只在东西两岸穿梭,描绘出繁忙的水上交通。
  6. 争途如不及:船只争相行驶,仿佛来不及赶路,体现出生活的急迫感。
  7. 谁见捕鱼郎:询问谁能看到捕鱼的年轻人,唤起读者对他人生活的关注。
  8. 寒蓑雨中湿:渔者的蓑衣因雨而湿透,展现了他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修辞手法:

  • 比喻:山的断裂与水流的奔腾,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自然的力量。
  • 拟人:滩声被赋予了“朝暮急”的特征,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东渡马将登,西堤人已立”,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透过对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传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然的力量和恒久。
  • 水流:代表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推移。
  • :象征人们的奋斗与追求。
  • 捕鱼郎:体现劳动者的艰辛与不易,象征着人类对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水流声在早晚之间是怎样的?

    • A. 平静
    • B. 急促
    • C. 悠扬
  2. 渡口的马准备要去哪个方向?

    • A. 南边
    • B. 东边
    • C. 西边
  3. “寒蓑雨中湿”中的“寒蓑”指的是什么?

    • A. 鱼网
    • B. 斗篷
    • C. 蓑衣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梅尧臣 vs. 王维:两位诗人都描写自然与人文生活,但梅尧臣更注重生活的急迫感,而王维则多描绘宁静的山水意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梅尧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