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月三日登龙山
张九龄 〔唐代〕
伊川与灞津,今日祓除人。
岂似龙山上,还同湘水滨。
衰颜忧更老,淑景望非春。
禊饮岂吾事,聊将偶俗尘。
白话文翻译:
在伊川和灞津,今天是祓除的日子。
哪里像在龙山上,依然和湘水相伴。
我面容衰老,忧虑愈发加深,
美好的景色看去并不是春天。
祭饮的事情与我无关,
姑且与世俗的尘埃随意交融。
注释:
- 伊川:指的是伊河,位于今陕西省。
- 灞津:指的是灞河边的渡口,古人常在此地举行祓除活动。
- 祓除:古代节日活动,主要是用水洗涤身心,祈求平安。
- 龙山:这里指的是一座山,象征着高远、清幽的境界。
- 湘水:指的是湘江,流域在今湖南省,是古时诗人常提及的水域。
- 衰颜:衰老的面容,体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淑景:美好的景色,这里指春天的景象。
- 禊饮:指的是在节日中饮酒作乐的活动。
- 聊将:姑且、随意之意。
典故解析:
- 三月三日:古代传统节日,通常人们会举行祓除、祭祖等活动。
- 祓除:意指用水洗去身体上的污垢,象征清洗心灵的尘埃,体现古人对自然与生命的尊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九龄,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宰相,诗风清新峻拔,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三月三日,正值春天,诗人借助节日的氛围,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诗歌鉴赏:
张九龄的《三月三日登龙山》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人在描绘春日美景时,感受到的是内心的愁苦与对过往岁月的沉思。开篇便提到“伊川与灞津”,这不仅是环境的描写,更是古人特定节日的象征,表达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渴望。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却在美好景色中感受到衰老与忧虑的无奈,显示出对时间流逝的无情。
诗中提到的“衰颜忧更老”,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衰老的感慨,过往的美好似乎与自己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即便是在美丽的春天,诗人的心境却无法与之匹配,展现了一种深刻的孤独感。最后一句“聊将偶俗尘”,更是将诗人的心灵状态与世俗生活相联系,表明他对现实的无奈与随意。整首诗在清新的自然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伊川与灞津:引入地点,营造出一种清新而自然的氛围。
- 今日祓除人:节日的氛围带出人们的欢愉。
- 岂似龙山上,还同湘水滨:比较不同地点的心境,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衰颜忧更老:自我反省,感叹年华易逝。
- 淑景望非春:美景虽在,心境却难以相应,反映内心的矛盾。
- 禊饮岂吾事:对世俗活动的淡然,表现出诗人的独立思考。
- 聊将偶俗尘:对现实的无奈与随意,体现出一种洒脱。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龙山与湘水的对比,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挣扎。
- 拟人:将景色与情感结合,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节日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反映出对时间流逝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意象分析:
- 龙山:象征着高远与宁静,代表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湘水:代表着自然的流动与生命的延续,赋予诗歌以生机。
- 衰颜:象征着人对人生无常的感知,反映出个体的脆弱。
- 禊饮:象征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和对生命的庆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伊川”是指哪个地方?
- A. 河南
- B. 陕西
- C. 湖南
- D. 山西
-
诗人对“衰颜忧更老”的感慨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 B. 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C. 对自然的热爱
- D. 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
“聊将偶俗尘”中的“俗尘”指的是什么?
- A. 世俗生活
- B. 自然环境
- C. 节日活动
- D. 个人情感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与张九龄的《三月三日登龙山》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更注重静谧的氛围,而张九龄则通过节日活动展现出人与自然的互动。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王维的诗更显孤独与沉静,张九龄则更具反思与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