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都护赴安西》
时间: 2025-01-01 12:55: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将相有更践,简心良独难。
远图尝画地,超拜乃登坛。
戎即昆山序,车同渤海单。
义无中国费,情必远人安。
他日文兼武,而今栗且宽。
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
南至三冬晚,西驰万里寒。
封侯自有处,征马去啴啴。
白话文翻译:
将领和相国的职位总是要有人履行,但胸怀坦荡之人却难以得志。远大的理想虽然已在心中描绘,但要真正实现却需要亲身登上高位。战事如同昆山的序曲,车队行进如同渤海之行。义无反顾地为国家效劳,情感更是关心远方的人们。未来或许能文能武,如今却还需宽厚待人。自然会有月亮的光辉照耀,何必去刺探楼兰的消息。南方的冬天已近,西边的寒风万里吹来。封侯的机会总会有,战马在前方奔腾。
注释:
- 将相:指将军和宰相,古代官职。
- 践:指履行、担当。
- 简心:指有心德行,胸怀坦荡。
- 远图:远大的理想或计划。
- 超拜:超越常人,登上更高的位置。
- 戎:指与战争相关的事物。
- 昆山:古代的山名,这里比喻为战争的序幕。
- 义无中国费:义气不应仅限于中国。
- 情必远人安:关心远方的人们。
- 他日文兼武:未来能文能武的人。
- 栗且宽:待人宽厚。
- 月窟:比喻月亮照耀的地方。
- 楼兰:古国,指代遥远的地方。
- 三冬晚:指冬天的晚期。
- 万里寒:形容寒冷的天气。
- 征马:指出征的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号少城,唐代诗人、政治家,曾任宰相。张九龄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受到后世崇敬。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张九龄任职期间,赵都护将要前往安西的背景下。诗中表达了对赵都护的送行之情,以及对前途的深思。
诗歌鉴赏:
《送赵都护赴安西》是张九龄在唐代政治和军事背景下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整首诗的基调既有对赵都护的敬仰,又蕴含着对未来的思考和期许。开篇探讨了将相之位的艰难与心志的珍贵,表达了对胸怀理想者的赞美。接下来,诗人用“远图尝画地”强调理想的描绘与实现之间的距离,显示出对现实的认知。
在表达对战争的态度时,诗人巧妙地运用“戎即昆山序”来暗示战争的开始和不易,接着又提到“车同渤海单”,形象地描绘出将领出征的艰辛与壮志。接下来的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义务与情感的理解,认为真正的情感应超越国界,关注他人的安危。
在意象方面,诗中提到的“月窟”与“楼兰”不仅富有想象力,也象征着诗人的理想与追求。最后的几句,诗人通过描绘寒冷的气候,暗示了征途的艰辛,结束时的“征马去啴啴”则是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表达了无论艰难险阻,仍然要勇往直前的决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将相有更践:指将领和宰相的职责总是有担当之人。
- 简心良独难:真正有德行的人却难以被重用。
- 远图尝画地:远大的理想虽然在心中描绘。
- 超拜乃登坛:要实现理想需要亲自上位。
- 戎即昆山序:战争如同昆山的序曲般开始。
- 车同渤海单:出征的队伍如同渤海之行。
- 义无中国费:为国家效劳的义气不应限于中国。
- 情必远人安:关心远方的人们的安危。
- 他日文兼武:未来有才华的人能兼具文武。
- 而今栗且宽:如今需宽厚待人。
- 自然来月窟:自然会有光辉照耀。
- 何用刺楼兰:何必去探听遥远的消息。
- 南至三冬晚:南方的冬天已近尾声。
- 西驰万里寒:寒风从西方袭来。
- 封侯自有处:封侯的机会自然会有。
- 征马去啴啴:出征的马蹄声响亮而坚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战争比作昆山的序曲,形象生动。
- 对仗:如“义无中国费,情必远人安”,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月窟象征理想的光辉,楼兰则象征遥远的目标。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表达对忠诚、义气和理想的追求,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和友人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将相:象征权力与责任。
- 昆山:象征战争与历史的沉重。
- 月窟:象征理想与美好的未来。
- 楼兰:象征遥远的目标与追求。
- 征马:象征出征的决心与勇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将相”指的是哪两种职务?
A. 王和妃 B. 将军和宰相 C. 诗人和学者 D. 大臣和百姓 -
填空题:诗中提到“远图尝画地”,意指__。
-
判断题:诗中强调义气应限于中国。 (对/错)
答案:
- B
- 远大的理想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 《送友人》 李白
诗词对比:
- 张九龄《送赵都护赴安西》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两者都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但张九龄更侧重于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友人的关怀,而王之涣则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展现了壮丽的自然与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