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别代香严)》

时间: 2025-01-01 13:01:51

春浪桃花,禹门三尺平跳过。

死生不坐。

变化须归我。

山起南云,北雨声相和。

还知么。

点点真个。

块土何曾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别代香严) 春浪桃花,禹门三尺平跳过。
死生不坐。变化须归我。
山起南云,北雨声相和。
还知么。点点真个。
块土何曾破。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波浪轻轻摇曳着桃花,
我轻盈地跨过了禹门的三尺水面。
生死之间我不再停留,
变化的事物终究要归属于我。
山头升起南方的云,
北方的雨声与之相和。
你还知道吗?那点点滴滴是真实的,
这块土地何曾被破坏过。

注释:

  • 点绛唇:词牌名,属于词的一种。
  • 春浪桃花:春天的浪潮与桃花相互映衬,象征青春和美丽。
  • 禹门:古代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方,寓意治理与顺应自然。
  • 死生不坐:生死之间没有停留,强调生命的短暂与变化。
  • 变化须归我:变化的事物最终还是要归属到自身,表现一种自信与掌控。
  • 南云北雨声相和:描绘春天的气候景象,表示自然的和谐美。
  • 块土何曾破:意指大地的坚韧与不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向子諲,字德溪,号香严,宋代词人,主要活动于南宋时期。他的词风清丽、细腻,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冷暖,常用精致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春日,诗人面对春天的生机与变幻,心中自有感慨。是对生命变迁、自然景色的思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点绛唇》通过生动的春日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开篇的“春浪桃花,禹门三尺平跳过”,以春天的桃花和禹门的水面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轻盈而又生动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活力。接下来的“死生不坐”,则带有一种超然的态度,生与死的界限在诗人看来似乎并不重要,反而强调了变化与归属感。紧接着的“山起南云,北雨声相和”,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美好,山与云、雨声的交响,给人以宁静与和谐之感。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哲思,展现出诗人对生命、自然与自我的思考。诗中的意象鲜活生动,情感真挚,传达了春天的生机与变化之美,令人感受到一种轻松而又深刻的生命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浪桃花,禹门三尺平跳过:春天的浪潮与桃花相互映衬,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日场景。禹门的水面象征着历史与变迁,诗人轻盈地穿越其中,表达了对生命的自由与探索。
  2. 死生不坐:强调生与死的无常,诗人不愿停留于此,体现出一种洒脱与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3. 变化须归我:表明诗人对生命变化的掌控,暗示内心的自信与坚定。
  4. 山起南云,北雨声相和:描绘了春季的自然景象,山与云的变化、雨声的和谐,展现出自然界的美妙与生机。
  5. 还知么。点点真个。块土何曾破:以询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点滴的真实与大地的坚韧,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大自然的永恒。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浪与桃花并列,象征青春的美好与流转。
  • 拟人:自然现象如“北雨声相和”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对仗:整首词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生死、变化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春天、青春与美好。
  • 禹门:代表历史与传统,寓意变化与传承。
  • 南云、北雨:自然现象的对比,象征和谐美好的自然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描绘
    • B. 对生死的思考
    • C. 对人情的感慨
    • D. 对历史的追忆
  2. “变化须归我”可以理解为:

    • A. 变化无常
    • B. 对变化的掌控
    • C. 变化是自然的
    • D. 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向子諲的《点绛唇》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生命的哲思,而李清照则多了一些对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宋代词人对生活与自然不同的理解与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