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辉公精舍
作者: 温庭筠 〔唐代〕
禅房无外物,清话此宵同。
林彩水烟里,涧声山月中。
橡霜诸壑霁,杉火一炉空。
拥褐寒更彻,心知觉路通。
白话文翻译:
禅房里没有多余的物品,今晚我们在这里轻声交谈。
树林的色彩在水雾中,山涧的声音伴随着明月。
霜冻后的山谷清澈透明,杉木炉火在空中燃烧。
裹着粗布衣物,寒气更深,我的心灵已经明了通往觉悟的道路。
注释:
- 禅房:指僧人的住所,简单朴素。
- 清话:清静的谈话,意味谈论的是心灵或哲理。
- 林彩:树林的色彩。
- 水烟:水汽,水雾。
- 涧声:山涧流水的声音。
- 橡霜:霜冻,指冬天的寒冷。
- 诸壑霁:各个山谷都在霜后的晴朗中。
- 杉火:杉木的炉火,象征温暖。
- 拥褐:裹着粗布衣物,形容寒冷的天气。
- 觉路通:心灵感悟的道路畅通无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温庭筠(812年-870年),字飞卿,晚唐著名诗人、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风格著称。他的诗词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宿辉公精舍》创作于温庭筠隐居山林之际,反映了他在禅意中对自然的感悟和内心的宁静,表达了对修行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争的淡泊。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与友人共处于禅房的情景,传达了深厚的哲理与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禅房无外物”,表达了修行生活的简朴,外在物质的缺乏让人更能专注于内心的思考。接下来的“清话此宵同”,则显示了与友人共话的温馨与清净,体现出一种心灵的交融与和谐。
“林彩水烟里,涧声山月中”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宁静自然的景象,树林、云雾、山涧的声音与明月交织在一起,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人间仙境。此时,心境与自然融为一体,诗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和谐。
“橡霜诸壑霁,杉火一炉空”则展现了冬日的寒冷与清澈,霜后的山谷显得格外明亮,杉木的炉火在寒冷的环境中显得温暖而空灵。最后一句“拥褐寒更彻,心知觉路通”则是诗人的感悟,深刻地揭示了在寒冷与苦难中,心灵通过感知自然而获得了觉悟,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通达。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蕴含了对生命的思考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探索,展现了温庭筠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哲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禅房无外物”,强调修行的地方简单无华,体现出一种清净之境。
- 第二句:“清话此宵同”,说明在这个宁静的夜晚,彼此的心灵交流显得分外珍贵。
- 第三句:“林彩水烟里,涧声山月中”,描绘出自然环境的美妙,声景交融,令人心旷神怡。
- 第四句:“橡霜诸壑霁”,冬霜过后,山谷的清新与宁静令人心境开阔。
- 第五句:“杉火一炉空”,杉木的火焰在寒冷中象征着温暖与希望。
- 第六句:“拥褐寒更彻”,表达在寒冷中衣物的笨重感,体现出内心的孤独。
- 第七句:“心知觉路通”,最终实现内心的觉悟,获得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
修辞手法:
- 诗中多用对仗与排比,如“林彩水烟里,涧声山月中”,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橡霜”“杉火”分别用自然现象与物象的结合,形象生动,寓意深远。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现了温庭筠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描绘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修行者对觉悟之路的追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禅房:象征简单朴素的修行生活。
- 林彩水烟:代表自然的美与心灵的平静。
- 涧声山月:体现自然的声音与光影的交织,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橡霜:象征冷寂与清新,暗示内心的觉悟。
- 杉火:代表温暖与希望,即使在寒冷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温度。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禅房无外物”指的是什么?
- A. 外面的世界
- B. 物品的繁多
- C. 简单朴素的修行生活
- D. 诗人的内心
-
“林彩水烟里”描绘的是哪种自然景象?
- A. 雨天
- B. 晴天
- C. 雾霭
- D. 雪天
-
诗的最后一句“心知觉路通”表达的是什么?
- A. 对未来的迷茫
- B. 对生命的觉悟
- C. 对朋友的思念
- D. 对过往的追忆
-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描写了夜晚的宁静与思考。
- 王维《鹿柴》:体现了自然与心灵的和谐。
-
诗词对比:
- 温庭筠与王维的诗歌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温庭筠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内心交流,而王维则更多描绘外在景象的和谐美。两者风格各有千秋,均展现了唐代诗歌的深厚底蕴与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温庭筠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