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袁使君高,郡中新亭会张炼师昼会二上人》

时间: 2025-01-01 15:07:56

置亭隐城堞,事简迹易幽。

公性崇俭素,雅才非广求。

傍檐竹雨清,拂案杉风秋。

不移府中步,登兹如远游。

坐觉诗思高,俯知物役休。

虚寂偶禅子,逍遥亲道流。

更闻临川作,下节安能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袁使君高,郡中新亭会张炼师昼会二上人
皎然 〔唐代〕

置亭隐城堞,事简迹易幽。
公性崇俭素,雅才非广求。
傍檐竹雨清,拂案杉风秋。
不移府中步,登兹如远游。
坐觉诗思高,俯知物役休。
虚寂偶禅子,逍遥亲道流。
更闻临川作,下节安能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新亭与朋友聚会的情景,表现了隐逸的生活与高雅的情操。诗中提到亭子隐蔽在城墙之侧,环境清幽简单,作者认为公子的性情崇尚节俭,才华不求广泛。竹子雨声清脆,杉树微风徐来,使人感到秋天的凉爽。在这里,作者感到自己仿佛是在远游,坐在那里便能感受到诗意的升华,俯视周围便知世事的纷扰已经远去。与友人相聚的时光安静而悠闲,仿佛在禅宗的氛围中,心灵得以逍遥自在。最后,提到听闻临川(指王勃的《滕王阁序》)的佳作,不禁感到与之难以相酬。

注释

  • :指的是亭子,这里用来形容聚会的场所。
  • 公性:指的是人品,性情高尚。
  • 崇俭素:崇尚节俭与素雅。
  • 傍檐竹雨清:形容竹子在屋檐边,雨声清脆动听。
  • 拂案杉风秋:形容秋风轻拂杉树,带来凉意。
  • 虚寂:形容环境的宁静和空灵。
  • 逍遥:形容心情自由自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字子华,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风清新脱俗,喜好描绘自然风光与隐逸生活,常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与友人袁使君及张炼师等人在新亭相聚时,场景幽静,氛围淡雅,正是诗人追求清净与高雅生活的一种体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友情的珍视。诗中描绘的亭子、竹雨、杉风等意象,构建了一个清幽恬静的聚会场景,给人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感觉。诗人在这里不仅享受到了自然的美好,也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升华,诗思随之高涨。

在诗的最后,作者提到临川作,暗示了对友人作品的敬仰,也表达了对自身才华的反思与自谦。整体来看,诗歌展现了唐代士人追求的那种宁静、雅致的生活态度,以及彼此间的深厚情谊,体现了唐代诗人特有的审美情趣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置亭隐城堞:描述亭子建在城墙旁,隐秘而安静。
  • 事简迹易幽:生活简单,事迹容易让人感到幽静。
  • 公性崇俭素:朋友崇尚节俭,不追求奢华。
  • 雅才非广求:才华高雅,但不求广泛的名声。
  • 傍檐竹雨清:竹子在屋檐旁,雨声清晰动听。
  • 拂案杉风秋:秋风轻拂杉树,给人带来凉意。
  • 不移府中步:在这里不必再回府中,仿佛置身于远游。
  • 登兹如远游:来到这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远行。
  • 坐觉诗思高:坐下来便有高远的诗思。
  • 俯知物役休:低头可以看到世事的劳作都已停息。
  • 虚寂偶禅子:在这虚静的环境中偶遇禅者。
  • 逍遥亲道流:心灵得到自由,亲近道理的流淌。
  • 更闻临川作,:提到听闻王勃的佳作。
  • 下节安能酬:对比自身才华,感叹难以回应。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例如“竹雨清,杉风秋”的对仗,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友人情谊的珍视以及对自身才华的自谦,体现了唐代士人追求高雅、宁静生活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代表隐逸生活的空间,象征着清幽。
  • 竹雨:象征自然的声音,清脆而灵动。
  • 杉风:代表秋天的气息,清凉而舒适。
  • 诗思:象征高远的精神追求,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亭子隐蔽在哪里?

    • A. 湖边
    • B. 城墙旁
    • C. 山顶
    • D. 河边
  2. 诗人对友人的性情有何评价?

    • A. 奢华
    • B. 崇俭
    • C. 浪荡
    • D. 狭隘
  3. 诗中的“竹雨清”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雨声
    • B. 竹子
    • C. 秋天
    • D. 风景

答案

  1. B. 城墙旁
  2. B. 崇俭
  3. A. 雨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表达了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更侧重于描绘自然景色的细腻与和谐。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则通过描写友人相聚的欢愉,体现了人际关系的温暖和生活的美好。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