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陪颜使君修《韵海》毕,东溪泛舟饯诸文士》
时间: 2025-01-14 12:21: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陪颜使君修《韵海》毕,东溪泛舟饯诸文士
诸侯崇鲁学,羔雁日成群。外史刊新韵,中郎定古文。菁华兼百氏,缣素备三坟。国语思开物,王言欲致君。研精业已就,欢宴惜应分。独望西山去,将身寄白云。
白话文翻译:
在东溪上,陪伴颜使君完成《韵海》后,泛舟送别诸位文士。各地诸侯都崇尚鲁国的学问,像羔雁一样天天成群聚集。外史出版了新的韵律,中郎则定下了古老的文风。百家学问的精华兼收并蓄,绢和素布恰好备齐了三坟的经典。对于国语,渴望能够开创事物,王的言辞希望能传达给君主。经过努力学习,功业已然成就,欢宴之中感到分离的惋惜。独自望着西山而去,将身心寄托于白云之间。
注释:
- 羔雁:羔羊和雁,象征和谐的群体。
- 外史:指史书,可能暗指《史记》或《汉书》等史作。
- 菁华:精华、最好的部分。
- 缣素:丝绸和素布,古代高级的布料。
- 三坟:指《尚书》、《诗经》和《礼记》三部经典。
- 王言:王的言辞,指君主的意志。
- 研精业已就:表示在某一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已经完成。
- 白云:象征自由和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其诗语言清新,意境优雅,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皎然陪伴颜使君修完《韵海》后,送别文士之际。诗中表达了对学问的追求、对朋友的惜别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描绘送别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学术的崇尚与对友情的珍视。开头以“诸侯崇鲁学”引出,表明当时文士对鲁国学问的追求,展现出一种文化自信和学术氛围。接下来的“外史刊新韵,中郎定古文”则体现了对文体变化的关注,反映了诗人对诗歌发展的思考。
“菁华兼百氏,缣素备三坟”一句,诗人借用典故,强调了对古代经典的融汇贯通,表达出对中华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末尾“独望西山去,将身寄白云”则以自然景象寄托个人情感,象征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超脱世俗的渴望。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象中,流露出淡淡的惆怅,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及对未来的期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诸侯崇鲁学:各地的诸侯都崇尚鲁国的学问。
- 羔雁日成群:比喻文人如羔雁般聚集,强调学者的团结。
- 外史刊新韵:外史(历史书)中出版了新的韵律。
- 中郎定古文:中郎(中书郎)制定了古代的文风。
- 菁华兼百氏:兼收并蓄百家学问的精华。
- 缣素备三坟:丝绸和素布都准备好了三部经典。
- 国语思开物:希望国语能够引导人们开创事物。
- 王言欲致君:王的言辞希望传达给君主。
- 研精业已就:经过努力学习,已经有所成就。
- 欢宴惜应分:在欢宴中感到离别的惋惜。
- 独望西山去:独自望着西山而去。
- 将身寄白云:将自己的身心寄托于白云之间,渴望自由。
修辞手法
- 比喻:以“羔雁”比喻文士的聚集,形象生动。
- 对仗:如“欢宴惜应分”与“独望西山去”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句中多次使用“兼”、“备”等词,增强了表达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旨在表达对学术的尊重和对朋友的珍惜,同时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当下社会的思考与理想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羔雁:象征和谐团结的文士群体。
- 西山:象征理想与归宿,常用来表达远离尘世的愿望。
- 白云:象征自由、超脱及对自然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羔雁”比喻了什么?
- A. 和谐的群体
- B. 孤独的旅人
- C. 历史的回忆
-
“研精业已就”意思是:
- A. 学业已成
- B. 学习尚未结束
- C. 研究无果
-
诗末“将身寄白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友情的怀念
- B. 对自由的向往
- C. 对功名的追求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
- 主题:表达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的思考。
- 比较:同样展现了对自然的向往,但更强调人生的无常。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主题: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惆怅。
- 比较: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与皎然的友情主题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
以上是对《奉陪颜使君修《韵海》毕,东溪泛舟饯诸文士》的全面分析与解读。希望对学习和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