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师姑岩怀古十韵》
时间: 2025-01-04 09:09: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师姑岩怀古十韵
作者: 蒲寿宬 〔宋代〕
郭中爱青山,推窗纳青碧。
不见山中人,白云自堆积。
登睇廓悠悠,此眼亦已窄。
但见寰中尘,不见尘中客。
相去讵几许,恍若万里隔。
日暮攀崔嵬,泫然感畴昔。
蜀道无人行,嵩山绝蹄迹。
岂无九回肠,安得双飞翮。
倾我百壶酒,抚此千丈石。
不知蜡屐翁,著得几量屐。
白话文翻译:
在这青山环绕的地方,我推开窗子,迎接那青碧的风景。
山中人影不见,白云在山间自顾自地聚积。
登高远眺,视野变得狭窄,只看见世间的尘埃,却不见尘世的来客。
相隔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恍若两地万里之遥。
日暮时分,我攀登崔嵬的山峰,感慨往昔,泪水盈眶。
蜀道上没有行人,嵩山上也无马蹄的踪迹。
难道没有那九曲回肠的悲伤,如何能得双翅高飞?
我倾尽百壶美酒,抚摸这千丈高石。
却不知道那穿着木屐的老人,究竟有多少双木屐。
注释:
- 郭中:指的是山中的地区。
- 青碧:形容青色和碧色,指自然景色的鲜艳。
- 廓悠悠:形容视野开阔而又悠远。
- 寰中尘:指世界上的尘埃,象征繁华与喧嚣。
- 蜀道:指四川的道路,常被描绘为艰难险阻。
- 九回肠:指九曲回肠,形容人心的复杂和痛苦。
- 蜡屐翁:指穿着木屐的老人,象征行者或隐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蒲寿宬(生卒年不详),字子美,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其诗风清新淡雅,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作者登上师姑岩时,表达了他对历史与自然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登师姑岩怀古十韵》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索,以及对历史的追忆。全诗开篇描绘了青山的美景,表现出诗人推窗而望的惬意与悠然。然而,随着对景的深入,诗人却发现了内心的孤寂与对人世的感慨。诗中多次提及“尘”,不仅是对世俗繁华的指代,也反映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疏离感。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通过“日暮攀崔嵬”的景象,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短暂,泪水涌上心头,感慨万千。同时,通过“蜀道无人行,嵩山绝蹄迹”这样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荒凉与历史的苍桑。后半部分诗人以“倾我百壶酒,抚此千丈石”来寄托情感,表达了对历史与自然的敬仰及对人生的无奈。
整首诗在结构上有层次感,从开篇的宁静到后面的感慨,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变化,展现了他对生活、自然、历史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郭中爱青山,推窗纳青碧:在青山环绕的地方,推开窗子欣赏自然的美。
- 不见山中人,白云自堆积:看不见山中的人,只有白云在空中聚集。
- 登睇廓悠悠,此眼亦已窄:登高远眺,视野虽然开阔,但我的眼界已显狭窄。
- 但见寰中尘,不见尘中客:只看到世间的尘埃,却看不到尘世中的人。
- 相去讵几许,恍若万里隔:相隔的距离有多远,仿佛相隔万里。
- 日暮攀崔嵬,泫然感畴昔:在日暮时分攀登高山,感慨往昔不禁泪流。
- 蜀道无人行,嵩山绝蹄迹:蜀道上没有行人,嵩山上也没有马蹄的痕迹。
- 岂无九回肠,安得双飞翮:难道没有那九曲回肠的悲伤,如何能获得双翅高飞?
- 倾我百壶酒,抚此千丈石:我倾尽百壶美酒,抚摸这千丈高石。
- 不知蜡屐翁,著得几量屐:却不知道那穿木屐的老人,究竟有多少双木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世间的尘埃与人际关系的疏离比喻,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蜀道无人行,嵩山绝蹄迹”,在形式上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白云描绘得如同自顾自地聚积,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自然的美好和心灵的宁静。
- 白云:代表自由与超脱,反映诗人对人世纷扰的逃避。
- 尘:象征世俗的繁华与纷争,反映诗人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 千丈石:象征历史的悠久与沉重,寄托诗人对过往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推窗所见的是什么?
- A. 山中人
- B. 白云
- C. 城市
- 答案:B
-
“蜀道无人行”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热闹
- B. 荒凉
- C. 喜悦
-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蜡屐翁”象征着什么?
- A. 旅行者
- B. 隐士
- C. 浪子
-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望岳》与《登师姑岩怀古十韵》都表现了对自然的崇敬与对人生的思考,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对山的描写,而蒲寿宬则结合了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