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十首以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为韵 其六》

时间: 2025-01-06 14:15:50

观人如观玉,拙眼喜讥评。

得失顾在人,玉固非所病。

庆历嘉祐间,人才于斯盛。

王回仅一招,石介弃不聘。

乃知天下士,成败各有命。

愿君姑安之,天定岂不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观人如观玉,拙眼喜讥评。
得失顾在人,玉固非所病。
庆历嘉祐间,人才于斯盛。
王回仅一招,石介弃不聘。
乃知天下士,成败各有命。
愿君姑安之,天定岂不胜。

白话文翻译

看人就像看玉石,我的眼光拙劣,常常喜欢讥讽和评判。
得失在于个人,玉石本身并没有问题。
在庆历和嘉祐年间,人才如云盛行。
王回才华出众,但只用了一招,石介却不愿意聘请他。
因此,我明白了世间的士人,成败各有其命运。
愿你安然处之,天命岂不是更胜一筹吗?

注释

  • 观人如观玉:比喻看待人要像看待玉石一样,需具备鉴别的能力。
  • 拙眼:指眼光不够高明。
  • 得失顾在人:得失在于个人的能力和机遇。
  • 庆历嘉祐:为宋代的两个年号,代表着那个时期人才辈出的景象。
  • 王回:为诗中提到的人物,表示他有才华但却未被重用。
  • 石介:指不愿意聘请王回的人,暗指世俗的眼光。
  • 天下士:指所有有志之士。
  • 天定岂不胜:用来表达命运或天命的不可抗拒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激昂、情感真挚著称,擅长描绘山水和抒发个人情感。他在历史上也以忠诚于国家而闻名,尤其是对南宋政权的支持。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士人困顿的时代。陆游在诗中抒发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以及对命运的思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与无奈。

诗歌鉴赏

陆游的这首《杂兴十首以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为韵 其六》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思考。诗句“观人如观玉”便引出了对人才能否被识别的重要性,强调了主观评价的局限性。接着,诗人通过“得失顾在人”一语,揭示了个人在命运中的主动性和被动性,表明成败与个人努力密切相关,而非单纯的外部环境所决定。

在描绘了人才辈出的历史背景后,陆游用“王回仅一招,石介弃不聘”来对比个人才能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无奈与愤懑。最后,诗人以“愿君姑安之,天定岂不胜”来安慰他人,并在无常的命运中寻求内心的平和,展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陆游对人才及命运的深刻理解,也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士人对社会的关切和思考。诗中的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观人如观玉:看待人的标准应像看玉石一样严谨。
  2. 拙眼喜讥评:自身眼光有限,容易对人进行讥讽和评论。
  3. 得失顾在人:个人的成败在于自身的努力和机遇。
  4. 玉固非所病:玉石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识玉的人。
  5. 庆历嘉祐间:历史上人才涌现的两个时期。
  6. 王回仅一招:王回虽有才华,但机会有限。
  7. 石介弃不聘:他才华被轻视,未能被重用。
  8. 乃知天下士:认识到世间士人的命运各有不同。
  9. 成败各有命:成败与命运息息相关。
  10. 愿君姑安之:希望朋友能安然处之。
  11. 天定岂不胜:命运的安排往往超出个人的掌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比作玉石,强调判断的标准和角度。
  • 对比:通过王回与石介的对比,展示人才被埋没的现实。
  • 反复:反复强调“得失”、“成败”,增强诗歌的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探讨了个人命运、社会现实与人才能否被重用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玉石:象征着人的才能和价值,需被慧眼识别。
  • 人才:指有志之士,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重视。
  • 命运:象征着无常和不确定性,影响着个人的成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两个年号是什么?

    • A. 仁宗、宣和
    • B. 庆历、嘉祐
    • C. 元丰、熙宁
  2. “观人如观玉”强调了什么?

    • A. 人的外表
    • B. 人的内在价值
    • C. 社会地位
  3. 陆游在诗中如何看待成败?

    • A. 认为完全由外部环境决定
    • B. 认为与个人努力和机遇有关
    • C. 认为成败无所谓

答案

  1. B. 庆历、嘉祐
  2. B. 人的内在价值
  3. B. 认为与个人努力和机遇有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陆游 vs. 杜甫:两位诗人在面对国家动荡与个人无奈时,表达了不同的情感,陆游更倾向于对命运的思考,而杜甫则更多展现了对社会苦难的关切。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