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昭训山水》
时间: 2025-01-01 14:09: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李昭训山水
牟融 〔唐代〕
卜筑藏修地自偏,
尊前诗酒集群贤。
半岩松暝时藏鹤,
一枕秋声夜听泉。
风月谩劳酬逸兴,
渔樵随处度流年。
南州人物依然在,
山水幽居胜辋川。
白话文翻译:
我在这偏僻的山水之地营造了隐居之所,
在酒杯前与朋友欢聚吟诗作对。
半山的松树在黄昏时分隐匿着白鹤,
夜晚在床上听着秋风传来的潺潺泉声。
风与月的美好总是让我感到惬意,
渔夫和樵夫在这里悠然自得地度过流年。
南方的人物依旧存在,
而这幽静的山水胜过辋川的景色。
注释:
- 卜筑: 卜:占卜;筑:建筑。这里指的是选择地点进行建筑。
- 藏修: 隐藏的修道之所。
- 尊前: 酒杯前,诗酒相伴。
- 松暝: 黄昏时的松林。
- 藏鹤: 隐匿的白鹤,象征清雅和隐逸。
- 一枕秋声: 一夜之间,秋天的声音。
- 渔樵: 渔夫和樵夫,象征劳动者的宁静生活。
- 南州: 指南方的州郡,常与山水相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牟融,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在诗歌创作上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多表现隐逸生活和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
《题李昭训山水》是牟融在游览李昭训所筑山水之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风光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此诗生动描绘了山水环境和人际交往的和谐美好。
诗歌鉴赏:
《题李昭训山水》是一首描绘山水之美和隐逸生活的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自然环境。诗的开头便提到“卜筑藏修地自偏”,将读者带入一个清幽的场所,强调了隐居的选择。而“尊前诗酒集群贤”则表现了诗人在隐居生活中不忘交朋结友的情趣,显示出诗人与友人共享生活乐趣的洒脱。
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通过“半岩松暝时藏鹤”描绘出黄昏时分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的静谧与和谐。接着,“一枕秋声夜听泉”则通过声音传达出秋天的气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风月谩劳酬逸兴”这一句表达了在美好风月中,诗人无所事事的闲适心情。而“渔樵随处度流年”则传达出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诗人和渔夫、樵夫一起享受着生活的流逝。最后一句“南州人物依然在,山水幽居胜辋川”更是将山水之美与人情之暖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南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隐逸生活中的自然美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卜筑藏修地自偏: 选择隐居之地,营造隐秘的住所,强调个人对环境的选择。
- 尊前诗酒集群贤: 在酒桌前与朋友共同吟诵诗句,表现了人际交往的愉悦。
- 半岩松暝时藏鹤: 描绘黄昏时分松树下隐匿的白鹤,生动展现了自然的优雅与宁静。
- 一枕秋声夜听泉: 在夜晚,听着秋声与泉水的声音,体现出一种温柔的宁静。
- 风月谩劳酬逸兴: 纵然风月之美难以用劳作来衡量,依然是诗人逸趣的体现。
- 渔樵随处度流年: 描述渔夫与樵夫在山水之间悠然自得,生活的自然流逝。
- 南州人物依然在: 提到南方的人物,强调人情的延续。
- 山水幽居胜辋川: 强调自己所处的山水幽居环境胜过辋川的美景。
修辞手法:
- 比喻: “一枕秋声”用睡枕比喻夜晚的声音,形象生动。
- 对仗: 诗中多个句子对仗工整,如“风月”与“渔樵”,增强了音韵美。
- 拟人: “秋声夜听泉”赋予声音以人的特征,使情感更为细腻。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是对隐逸生活的赞美与追求,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画面。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表达了淡泊明志、追求自由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 象征自然的宁静与优美。
- 松鹤: 代表高洁与长寿的理想,隐逸的象征。
- 秋声: 秋天的声音,象征生命的流逝与自然的轮回。
- 渔樵: 代表平凡的劳动者,体现生活的真实与朴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松暝”指的是什么时间?
A. 早晨
B. 中午
C. 黄昏
D. 夜晚 -
“尊前诗酒集群贤”中的“尊”指的是什么?
A. 酒杯
B. 朋友
C. 诗句
D. 酒席 -
诗人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胜过哪个地方?
A. 黄河
B. 辋川
C. 泰山
D. 长江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描绘山水和隐逸生活的优秀诗作。
- 陶渊明《桃花源记》: 反映隐逸理想的名篇。
诗词对比:
- 牟融与王维: 两者均以山水田园为题材,但王维更注重情感的抒发,而牟融则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牟融与陶渊明: 都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更强调理想化的桃花源,而牟融则描绘了现实中的宁静生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