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感怀次梦芙兄韵》
时间: 2025-01-07 23:54: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龙吟 感怀次梦芙兄韵
作者: 熊盛元 〔当代〕
一春花信无凭,杏园红幻升平世。高丘渐杳,鸩媒难托,紫钗空寄。
蓬岛云迷,桃溪路断,欲寻还已。问婆娑宝树,苍茫劫海,何人解,其间味。
怕说当年旧事,血痕消碧苔深矣。长鲸吐浪,冤禽衔恨,又循先例。
舞趁鸡声,歌摇剑影,夜星垂地。唤婵娟置酒,明珠焕彩,继琼枝佩。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花信没有凭据,杏园中的红色幻影映衬着太平盛世。高高的山丘渐渐模糊,鸩媒难以托付,紫钗空自寄托。
蓬莱仙岛的云雾缭绕,桃溪的道路断绝,想要寻访却已无从。问那婆娑起舞的宝树,苍茫的劫海中,谁能解得其中的滋味?
不愿提起往年旧事,那些血痕早已在碧绿的苔藓中消逝。长鲸翻腾吐浪,冤屈的鸟儿衔恨,依旧遵循着往事的轨迹。
舞蹈伴随鸡鸣声,歌唱摇曳着剑影,夜空中的星星低垂。呼唤婵娟置酒,明珠闪耀着光彩,继续佩戴着琼枝。
注释
字词注释:
- 花信:花开的消息,象征春天的到来。
- 杏园:指杏花盛开的地方,象征美好的春天。
- 高丘渐杳:高高的丘陵渐渐看不清。
- 鸩媒:传说中的一种毒鸟,这里象征着不可靠的媒介。
- 紫钗:指古代女子所戴的饰物,象征对爱情的寄托。
- 蓬岛: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理想的境地。
- 婆娑:形容舞姿轻盈美丽。
- 劫海:象征人生的波折与困境。
- 婵娟:指月亮或美丽的女子。
典故解析:
- 蓬莱: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长鲸吐浪:可能源自《庄子》中的意象,象征自由与奔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熊盛元,现代诗人,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结合传统与现代,探索人生的意义与情感的深度。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现代,反映了在社会变迁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中,诗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当前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水龙吟》以春天的花信作为引子,描绘了一个充满幻影和情感纠葛的场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传达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整首诗通过“花信”“高丘”“鸩媒”等意象的交织,展现了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人世无常的感慨。
诗中反复提到的“旧事”“血痕”“冤禽”等,透露出深刻的历史与个人情感的纠葛,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每一节的意象都紧扣着生命的无常与人心的复杂,特别是在“舞趁鸡声,歌摇剑影”的描写中,既有生活的热闹,又有潜藏的忧伤,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后的“明珠焕彩,继琼枝佩”则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尽管现实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但诗人始终保持着对美好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春花信无凭:春天的花开没有确切的消息,暗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不确定。
- 杏园红幻升平世:杏花的红色幻影映照出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象。
- 高丘渐杳,鸩媒难托:高丘渐渐模糊,象征着对未来的迷茫,而鸩媒则暗示着信任的缺失。
- 紫钗空寄:古代的美好情感寄托已成空,表达出失落感。
- 蓬岛云迷,桃溪路断:理想中的美好境地模糊不清,现实的道路已断,暗示人生的困境。
- 问婆娑宝树,苍茫劫海:询问那婆娑的宝树,象征着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 怕说当年旧事:对往年旧事的忌讳,似乎隐藏着不愿提及的痛苦。
- 血痕消碧苔深矣:往日的伤痛已在岁月中消逝,象征着时间的无情。
- 长鲸吐浪,冤禽衔恨:长鲸的壮阔与冤屈的鸟儿形成对比,表现出生命中的纠葛。
- 舞趁鸡声,歌摇剑影:生活中的欢愉与斗争并存,暗示着生活的不易。
- 唤婵娟置酒:呼唤美丽的月亮,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长鲸吐浪”与“冤禽衔恨”来比喻人生的波折与情感的纠结。
- 对仗:如“舞趁鸡声,歌摇剑影”,形成对比与呼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引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理想未来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生机与希望。
- 丘:象征人生的起伏与不确定性。
- 燕:象征自由与爱情。
- 酒:象征欢聚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春天
b) 冤屈
c) 酒
d) 过去的伤痛 -
“蓬岛云迷,桃溪路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期望
b) 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c) 对理想生活的失落感
d) 对朋友的思念 -
诗中提到的“紫钗”象征着什么? a) 美好的回忆
b) 爱情的寄托
c) 生活的希望
d) 青春的消逝
答案:
- a) 春天
- c) 对理想生活的失落感
- b) 爱情的寄托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作,描绘春天夜晚的美好意境。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熊盛元的《水龙吟》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前者更多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而后者则表现了对孤独的哲思。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现代诗人年鉴》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