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再次韵不作平侧体复次韵二首》

时间: 2025-01-06 15:32:17

和氏得荆璞,眩走数百舍。

谓足奉至尊,过眼不售价。

有时置箧笥,光彩忽惊夜,

持归弄儿女,足以照里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氏得荆璞,眩走数百舍。
谓足奉至尊,过眼不售价。
有时置箧笥,光彩忽惊夜,
持归弄儿女,足以照里社。

白话文翻译:

和氏得到了荆璞,光彩夺目让人惊叹,
他认为这美玉足以奉献给至尊,
然而转眼之间便没有了价值。
有时将它放在箧笥中,光辉在夜里忽然闪烁,
带回家给儿女玩耍,足以照亮整个村社。

注释:

  • 和氏:和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玉匠,以发现和氏璧而闻名。
  • 荆璞:指的是一种未经雕琢的玉石。
  • 至尊:指至高无上的皇帝或重要人物。
  • 箧笥:一种用来存放物品的箱子。
  • 照里社:照亮乡里或社交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彦约,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社会生活,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社会经济繁荣的宋代,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和氏得荆璞”引入,借用和氏璧的典故,象征着珍贵与价值。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首句即点出荆璞的光彩夺目,映射出人们对美的追求。接下来,诗人通过“认为足以奉至尊”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但随即转折,强调其“过眼不售价”,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在后两句中,诗人描绘了将玉石放在箧笥中的情景,光辉在夜间的闪烁不仅是对玉石美丽的强调,也象征着家庭生活的温馨与美好。最后一句“足以照里社”则升华了家庭与社会的联系,暗示着美好事物的存在能够给人带来光明与温暖。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既有对珍贵事物的赞美,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与独特的审美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和氏得荆璞:引入典故,强调得来的美玉的珍贵。
  2. 眩走数百舍:形容其光彩照人,引起众人瞩目。
  3. 谓足奉至尊: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视,认为可以献给皇帝。
  4. 过眼不售价:强调价值的瞬息万变,感慨世事无常。
  5. 有时置箧笥:描绘日常生活的背景,展现玉石的平常与珍贵的对比。
  6. 光彩忽惊夜:表现玉石在夜间依旧能发出光辉,象征美好。
  7. 持归弄儿女:表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8. 足以照里社:升华到社会层面,暗示美好事物的影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荆璞比作珍贵的事物,象征着价值与美好。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美玉的描绘,探讨了珍贵与价值、世事无常以及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和氏璧:象征珍贵与美好。
  • 荆璞:代表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
  • 光彩:象征希望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和氏得荆璞”中的“荆璞”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食物
    B. 一种玉石
    C. 一种花卉
    D. 一种工具

  2. 诗中提到的“至尊”指的是? A. 普通百姓
    B. 重要人物或皇帝
    C. 诗人
    D. 朋友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同样展现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但更多的是个人情感的抒发,而《知县再次韵不作平侧体复次韵二首》则更为侧重于家庭与社会的联系。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