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地寒食》

时间: 2025-01-06 06:27:35

避地淹留已自悲,况逢寒食欲沾衣。

浓春孤馆人愁坐,

斜日空园花乱飞。

路远渐忧知己少,时危又与赏心违。

一名所系无穷事,争敢当年便息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避地淹留已自悲,况逢寒食欲沾衣。
浓春孤馆人愁坐,斜日空园花乱飞。
路远渐忧知己少,时危又与赏心违。
一名所系无穷事,争敢当年便息机。

白话文翻译:

已在避地之中,孤独的我深感悲伤,更何况今天正逢寒食节,想要出门却害怕沾湿衣裳。
在浓春的孤馆中,独自一人愁苦地坐着,斜阳照在空旷的园子里,花瓣纷纷飘落。
路途遥远,渐渐地忧虑起知己已越来越少,时局危急,又与赏心的情景相违。
一名所系牵挂着无尽的事情,怎敢在青春年少之时就停止追求呢?

注释:

  • 避地:避乱之地,指逃避战乱或灾难的地方。
  • 寒食:寒食节,农历清明前的一天,古人这天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 浓春:春天的风景愈加浓郁,花木繁盛。
  • 孤馆:指孤独的居所。
  • 斜日:指夕阳西下时的阳光。
  • 路远:距离远,暗示与知己的疏远。
  • 时危:指时局动荡不安。
  • 息机:停止追求,放弃机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偓(约 768年-约 835年),字景山,号子华,唐代诗人,生于今陕西省。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尤其在表达孤独和离愁方面颇具成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寒食节,正值春天,然而诗人身处避地,身心俱疲,感受到了孤单与无奈。社会动荡的背景让他对知己的思念愈加浓烈,诗中流露出对快乐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避地寒食》展现了韩偓在寒食节的孤独与忧伤,诗中通过“避地”这一意象,传达出他因社会动荡而不得不隐忍的无奈。诗的开头便以“自悲”引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深切感受。接着,寒食节的凄清氛围与浓春的春光形成鲜明对比,构建了一种孤独与美的张力。斜阳与飞花的意象,传递出流逝的时间和生命的脆弱,诗人似乎在感叹人生的短暂和知己的稀少。

“路远渐忧知己少,时危又与赏心违”一句,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渴望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光,另一方面又因时局动荡而感到无奈与失落。最后两句“一名所系无穷事,争敢当年便息机”,表达出诗人虽感困扰但仍不肯放弃追求理想的决心。这种情感的深邃与复杂,使得整首诗在感伤的外表下,蕴含着对未来的不屈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避地淹留已自悲:诗人因避乱而感到悲伤。
  2. 况逢寒食欲沾衣:在寒食节,诗人更因天气而忧虑。
  3. 浓春孤馆人愁坐:春光明媚却孤身一人,愁苦坐在屋内。
  4. 斜日空园花乱飞:夕阳照在空旷的园中,花瓣随风飘落,增添孤寂感。
  5. 路远渐忧知己少:与知己的距离越来越远,愈加感到忧虑。
  6. 时危又与赏心违:时局动荡,使得快乐的事物也变得遥不可及。
  7. 一名所系无穷事:对一切所系的情感与事情感到无穷无尽。
  8. 争敢当年便息机:对青春的追求绝不愿轻言放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寒食”作为孤独和忧愁的象征。
  • 拟人:花瓣的“乱飞”似乎在诉说孤独。
  • 对仗:如“路远渐忧”与“时危又与赏心违”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寒食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因避地而感到的孤独与忧伤,反映了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远,以及对知己的珍视和追求理想的坚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食:象征着孤独与哀伤,也代表着对旧日美好时光的怀念。
  • 斜日:暗示时光流逝,生命的脆弱。
  • 花乱飞:表现无常与孤独,花瓣的飘落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消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寒食”节主要是指: a) 过年
    b) 冬至
    c) 清明前的一天
    d) 端午节

  2.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现孤独的情感? a) 月亮
    b) 花
    c) 风
    d) 水

  3. 诗中“路远渐忧知己少”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愁苦
    c) 兴奋
    d) 无奈

答案:

  1. c) 清明前的一天
  2. b) 花
  3. b) 愁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韩偓《避地寒食》 vs 杜甫《春望》:两首诗都描写了在动荡时期的孤独感,但韩偓更加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而杜甫则关注国家的命运与家国情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